气象数据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气象数据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应用场景广阔。中国气象局持续推进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已向全球多个国家、行业提供大量数据支持。同时,打造气象数据品牌,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建设,赋能各行各业。气象数据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气象数据与经济社会千行百业息息相关,应用场景广泛,发展潜力巨大。2025年2月18日,在国家数据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张洪政回应了《中国经营报》记者关于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的问题。
气象数据是公共数据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最早系统性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之一。张洪政表示,气象部门一直是数据共享与价值开发的引领者。
中国气象局一直在推动气象数据更加开放共享。自2001年以来,已向全社会开放5批12类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累计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的近130万用户提供达12PB的数据量,支持9800余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并产生了超过8000项科技成果。
中国气象局在科技部科学数据中心评估中名列前茅,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享9类数据,年服务数据量达11TB。目前,中国气象局与多个部委建立了数据传输专线,共享定制化的气象数据和产品服务,支撑行业部门实时业务运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共享气象数据的同时,中国气象局还致力于打造中国气象数据品牌,发布了《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研制指南》,引导全社会共建共享高质量气象数据,以更好地赋能防灾减灾、金融、交通等应用场景。
此外,中国气象局启动了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建设,在上海、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探索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开发利用气象数据。
张洪政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在基于气象身份的权益保护方面的努力,通过实时记录数据开发利用各主体权益、各环节行为等全链条信息,破解数据无限复制性、任意拆分性、灵活结合性等难题,支撑多方主体权益保护,助力气象数据有序便捷流通。
中国气象局已选定了一些数据开放流通的示范场景,包括低空经济领域。张洪政指出,飞行安全常受大风、浓雾、暴雨等天气影响,迫切需要精细化气象数据支撑。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示范场景建设,覆盖30余个城市及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场景。
例如,深圳市为低空物流企业提供了1公里分辨率、分钟级更新的大风、降水等精细化气象服务,减少了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误或损失。上海则基于气象数据决策开展无人机消减雾试验,成功将能见度从500米提升至2公里以上。
去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印发,全国数据系统将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置于最突出位置,已取得初步成效。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表示,今年全国数据工作的重要方向是大力推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让数据价值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公共数据应先行一步,真正实现公共数据资源的供给和利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