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低空经济随着空域逐步放开和政策红利,商业化路径明朗,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人才短缺和安全管控成为挑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和加强产教融合,可以有效缓解人才短缺问题。同时,加快制定低空空中交通规则,利用新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低空飞行安全有序。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纷纷成立由地方国企控股或独资的低空经济公司,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货运物流到客运载人,从偏远的郊外到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随着低空空域的逐步放开,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路径日趋明朗,展现出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突破,使得低空飞行器零部件和整机的研制日渐成熟,叠加政策红利和资本推动,低空经济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增至3.5万亿元。通用、警用、海关和部分军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类产业,占据了整个低空经济总产值的88%,是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的主体部分。然而,尽管前景广阔,各地在发展低空经济时仍面临人才短缺、安全管控等挑战。

  人才短缺是低空经济面临的首要挑战。无人机操控员等新岗位的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此外,法规滞后、操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制约了低空飞行的安全管控。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是缓解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可以精准培养低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随着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低空飞行器数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为确保飞行有序,需加快制定涵盖航道设置、飞行器行驶规则等内容的低空空中交通规则。苏州在这方面率先探索,发布了全国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规则。同时,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低空雷达等手段,实现对低空飞行过程的有效管控。

  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随着飞行频次和广度的增加,一些低空飞行器存在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增强低空飞行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优化飞行保障服务体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低空飞行的可监视、可规避、可控制。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