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产业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加大技术研发支持,优化充电桩布局,加强品牌建设。

  近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强大的产业活力和市场潜力。

  我国多个省份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果显著。安徽省凭借奇瑞、蔚来等企业的带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广东省依托广汽集团、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整车制造和电池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四川省将宜宾固态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纳入2024年产业新赛道培育名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完整的产业链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大突出优势,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再到电池回收利用,我国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企业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领域取得诸多突破,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尽管成绩显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程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在车规级芯片和高端电池技术方面。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公共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充电速度慢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仍需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升。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力度,优化充电桩布局,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建设。同时,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构建新型储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构建“技术—产业—市场”三位一体的全球领导力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