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张江启用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助力人形机器人行业跨越发展瓶颈。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或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上海正积极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为打造全球标志性的人形机器人生态集群提供支撑。

疾步走、踢足球、擦桌子、搬运、装配、焊接……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如同来到一个机器人“学校”,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正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训练。这座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搭建的训练场,已正式启用近1个月,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助力人形机器人行业跨越发展瓶颈。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2025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上海正积极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并形成了独特的先发优势。围绕构建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将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速产业化和应用落地。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员是一群萌态十足、一板一眼的人形机器人。在“上岗”之前,它们要在差异化的场景中集训。国地中心建设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一期,位于上海张江“模力社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多个功能分区,覆盖了工信部规划的特种、制造、民生服务三大领域。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落地,真正赋能千行百业,需要通过海量的优质数据来进行训练和优化算法。训练场则充当了数据采集的“练兵场”和场景验证的“试验田”,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和多样化的场景训练,提升机器人交互、感知的精准性和决策、执行的可靠性。

国地中心科技体系总监刘宇飞表示,训练场的建设和启用,有利于填补我国在规模化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上存在的空白。通过构建国内最大规模的异构具身智能数据集,解决同构机器人模型训练中产生的幻觉问题,加快补齐具身智能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等短板。

在此基础上,我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应用落地将得到提速。训练场覆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特种作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展上下肢作业训练与数据采集,构建技能库,提升泛化能力。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表示,训练场首创了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的构建方法,为开发通用型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将显著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进程。

作为全国首个超5000平方米的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它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招生”。训练场已与3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优势场景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完成5种人形机器人、10种场景单位进驻,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今年训练场有望沉淀出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围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国地中心还规划了“1+N+X”体系,助力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跨越发展瓶颈。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亮相,科技巨头相继进场,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业界预测,2025年或迎来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上海已稳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第一方阵,力争在“十四五”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未来,上海将全力推进“1+N”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建议,相关部门应强化战略研究,明确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发展。

武文生认为,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启用,为解决数据采集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建议各方充分利用训练场加速数据采集与应用实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

国地中心科技体系总监刘宇飞表示,中国整机产品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细分指标上实现了国际领先。总体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早期商业化关键阶段,但已展现出领跑全球的潜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