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民企保护典型案例,强化检察监督
AI导读: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涉及民企保护的典型案例,基层检察院及时纠错并引发多级检察机关介入监督,有效保障涉案民企合法权益。这些案例彰显了检察监督的制度性约束力量,为法治建设做出了努力。
2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涉及“天津某科技公司被外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和“小店主因违规广告遭罚巨款被迫注销餐厅”等,这些案例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基层检察院及时纠错,并引发多级检察机关介入监督,有效保障了涉案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些典型案例的详情披露令人震惊,公众可以从中窥见检察监督的制度性约束力量。在服务大局的过程中,检察机关通过不断的程序挖潜,为法治建设做出了努力。
2023年3月,天津某科技公司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外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司账户资金被冻结。但在批准逮捕期间,同级检察机关认为案件证据不足,决定不批准逮捕。基层检察机关的专业坚守和努力,在制度化监督的几乎第一时间便得到了体现。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检察机关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侦查机关仍坚持移送起诉,进而触发了四级检察机关的介入。2024年6月14日,最高检将此案列为重点交办案件,四级检察机关同步工作,最终案件被撤销,涉案财物被全额返还。
在“小店主因违规广告遭罚巨款被迫注销餐厅”案例中,基层检察机关同样顶住压力,对市场监管部门和法院的不当行为进行了监督。他们果断履行法律赋予的检察监督职能,并在检察建议发出后持续跟进,最终使法院的强制执行和过罚失当的行政处罚被撤销。
基层检察监督的积极作为和有效履职,在这些典型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级监督的及时性和必要性,也通过案情细节得到了生动诠释。基层检察机关能否顶住压力,秉持专业判断,对不当做法紧盯不放、持续跟进,非常考验其勇气和担当。而在此过程中,多级检察机关的协同作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高检明确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加强定性把关,对跨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进行层报审批。这一要求旨在通过检察监督的制度设计和程序挖潜,实现对趋利性执法问题的制度性规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强化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制度性的程序完善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保障所有市场主体权益的关键。希望这些典型案例的发布能在具体实践上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对执法细节的纠正也有所指引和警示。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