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席卷手机行业,AI手机竞争进入新阶段
AI导读:
DeepSeek狂潮席卷手机行业,华为、荣耀等主流厂商已接入。努比亚等厂商尝试内嵌DeepSeek模型,AI手机竞争进入新阶段。尽管投入巨资,但AI功能仍缺乏杀手级应用,未来竞争焦点在于AI系统重构与生态资源联动。
DeepSeek狂潮已席卷手机行业。截至2月18日,华为、荣耀、努比亚、魅族、小米、vivo、OPPO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已全部接入DeepSeek。
多数厂商在自家产品服务上为DeepSeek开设“入口”,并接入兼容其开源模型的API接口,成为快速跟进行业趋势的便捷方式。然而,部分厂商仅接入了“尝鲜版”,在问答体验上并不完全等同于DeepSeek。API接入方式也被质疑仅相当于安装了一个APP,缺乏创新体验。这是因为满血版推理任务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直接采用可能面临服务器繁忙的风险,而“尝鲜版”在成本与稳定性间更易平衡。
努比亚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旗舰手机Z70 Ultra已全尺寸系统内嵌6710亿参数的DeepSeek R1模型,实现了DeepSeek-R1与系统的深度整合。
在DeepSeek-R1诞生前,AI手机竞争已持续两年。头部厂商为自研大模型投入巨资。荣耀前CEO赵明透露,荣耀在AI领域的投入已达100亿元;vivo副总裁周围也表示,每年在大模型领域的投入成本在20-30亿元。然而,重金投入并未带来明显的销量增长,AI功能仍缺乏杀手级应用。
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手机厂商比拼参数的逻辑。努比亚技术专家指出,DeepSeek打破了高性能推理模型的成本限制,且开源,使得这类模型能部署在消费电子产品上,成本大幅降低。
除API接入外,多家手机厂商尝试将DeepSeek-R1部署在本地。但当前手机芯片配置难以支持满血版DeepSeek-R1的本地部署,仅支持10亿参数以下的蒸馏版本。尽管小模型在部分垂直场景表现良好,但蒸馏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推理能力。
手机厂商在引入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同时,仍需推进自研。这既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也是出于成本压力。尽管算力成本已大幅降低,但现阶段仍需借助云端算力,对于手机用户规模庞大的市场,这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自研端侧模型能够承接部分高频次用户场景,进一步降低成本。
努比亚技术专家指出,DeepSeek与手机厂商自研大模型的本质差异在于能力边界。厂商自研模型聚焦用户意图理解与多模态场景串联,这正是DeepSeek-R1等通用推理模型的盲区。
行业普遍采用“前端感知层自研+后端服务层调用”的协同模式,通过自研模型实现实时场景感知与交互设计,复杂计算则交由专业大模型处理。全尺寸嵌入DeepSeek-R1的努比亚Z70 Ultra将DeepSeek与其自研星云AI的多模态能力结合,拍照后可直接调用DeepSeek进行分析、解答。
未来AI手机的竞争焦点将是如何通过AI对系统进行重构,以及联动生态资源的能力。问答与搜索是第三方应用都能满足的需求,手机厂商比拼的是如何通过AI实现真正的自动点单、订餐等差异化体验。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