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春节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多地政府推出多项举措保障务工人员有序返岗、稳定就业,开展“抢人大战”,通过开通务工专列、跨省招工等方式吸引劳动力,缓解用工荒现象,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每年春节后的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出行期、换岗高峰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负责在黑龙江和山东间组织输送务工人员返乡返岗的王志(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我负责的山东区域内的工厂仍然有着一定的人力缺口,且务工人员趋向于大龄化。”

  据王志介绍,第一批务工人员的返岗集中在初五(2月2日),从黑龙江发车直接到青岛,车上都是满满当当的,随后陆续有务工人员在元宵节(2月12日)前返岗。集中返岗的务工人员数量已超过200人,未来在正月结束后,这一数字还会有显著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春节后用工荒,多地政府推出开通务工专列、跨省招工等多项举措,以保障务工人员有序返岗、稳定就业。

  “多地的加薪包机等保障务工人员返岗的举措,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这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的用工荒现象,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和提供便利的返岗条件,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就业,提升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节后用工市场火热

  春节过后,全国开工复产节奏加快,企业用工需求日益旺盛。

  “企业之所以着急务工人员返岗或者开展临时招聘活动,都是因为企业手中有大量订单亟待完成,想要早点开工。只要人员到位,企业就可以开足马力搞生产。”王志指出,当下企业虽然用工需求旺盛但招工难,从返岗的务工人员数量来看,远不及往年水平。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假期导致业务积累,企业急于恢复生产节奏,完成积压订单,自然需要扩充人力。新年伊始,企业制定新一年发展规划,开拓新业务、新项目,进一步催生新的岗位需求。而应聘者求职需求加大,是因为春节期间人们有时间重新审视职业发展,部分人想摆脱原有不满意的工作环境,寻求更好的职业机遇。同时,返乡过节的劳动者节后返回城市,加入求职大军。

  “春节过后各行业出现用工短缺现象,特别是低端产业人员紧缺。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劳动力呈现‘有限供给’态势,而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用工需求井喷;其次,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导致结构性用工矛盾凸显;另外,年轻人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更倾向于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对传统制造业兴趣降低;最后,春节后是劳动者换岗流动的高峰期,部分务工人员会选择留在家乡或寻找新工作,导致企业招工难。”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抢人”各显神通

  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部署在1月中旬至3月中旬开展2025年春风行动,要求做好春节前后劳动者换岗流动高峰期和企业复工复产关键期就业服务工作。

  面对当下旺盛的用工需求,“抢人大战”早已不局限于企业之间,各地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今年‘抢人大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各级政府主动参战,尤其是各级人社部门,以‘春风行动’为载体,搭建平台,主动联系输出地资源,跨省市助力企业抢人;其次,企业年前就有所行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稳岗熟练工、技能工,提前做好招聘前期工作;另外,真金白银抢人,相比较前几年的抢人,政策更有针对性,行动更具长远性。”安徽省劳动力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广东在连续6年组织“爱心专列”助务工人员返岗的基础上,在今年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2025年“南粤春暖”行动,提供专列包车、求职招聘、用工保障、就业帮扶、权益维护等系列服务,计划组织免费专列30趟,包车300多班次,“点对点”有组织输送务工人员返乡返岗预计超过3万人;上海市人社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广泛开展稳岗留工送温暖活动暨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并提前启动“点对点”返岗服务,增加安排批次,有针对性地密集举办招聘会,预计提供10万多个岗位……可见,各地为“抢人”各显神通,不仅开展包车、包机、包专列服务,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务工人员“从家门到车门,出车门进厂门”,并积极开展一系列招聘活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自1月中旬至2月11日,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2万场,发布岗位1500万个;发出务工人员专列、专机、包机1.5万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37万人。

  “通过搭建招聘平台、优化招聘服务、提供职业培训等方式,政府能够更好地连接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的有效对接。专列包车输送劳动力对于缓解春节后用工荒、促进劳动者顺利返岗复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流动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返岗效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来源。此外,这种举措还能够加强地区间的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