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挑战与机遇:全球化正道与品牌力提升
AI导读: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波涛汹涌的市场环境,但仍勇往直前。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接近3万亿美元。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主办的研讨会上,专家强调全球化是人间正道,企业需“软硬兼施”提升品牌力,充分利用不同市场优势资源。
一个老渔夫连续数十天没有钓到鱼,于是他奋力驶向大海更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但却在归途中遭遇鲨鱼,归来的战利品只剩下大鱼的头、尾和脊骨。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恰如企业出海,即使波涛汹涌,但无数的中国企业仍勇往直前,踏浪前行,寻找更广阔的增量市场空间。据中国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4年1-10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65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以美元计为1358.7亿美元,增长9.7%)。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接近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企业出海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信出版集团、联想集团13日联合主办的“开年第一问:信心与责任出海”国际化研讨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强调,如今中国企业出海已成为“必修课”。
背靠中国制造业的“参天大树”,中国企业出海有着独特的优势。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表示,中国制造业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精细化制造、生产效率、劳动力素质、产业链集群、政策配套等全方位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仍需面对文化差异、本土竞争等挑战,同时保护主义、地缘冲突等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化危为机,成为企业出海的关键。
“全球化是人间正道”
随着特朗普2.0时代的来临,保护主义阴云笼罩全球。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高额关税,并考虑对使用增值税制度的国家加征关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依视路会计学教席教授许定波指出,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竞争是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动力。全球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面临逆流,但全球化进程仍在继续。
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均实际GDP大幅增长,全球化助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同时,全球贸易额也在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33万亿美元的新纪录。中国进出口总值再创历史新高,出口规模连续8年增长,展现出强劲动能与活力。
如何“软硬兼施”打造品牌力?
面对全球化逆流,中国企业出海需“软硬兼施”。从传统的“老三样”到如今的“新三样”,中国企业不断提升“硬实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
同时,企业也需加强“软实力”建设,包括建立本地化团队、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国际规则等。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迟京涛认为,企业应建立支撑战略落地的企业文化,实施人性化管理,构建全球人才培养体系。
许定波表示,中国企业能力提升是新一轮“走出去”的重要动力和底气。如果企业能充分发挥中国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并加强人才管理能力,出海成功的概率将更高。
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周晓农指出,中国品牌在海外信任度的主要驱动力正在发生变化,供应链能力、生产能力等“硬条件”,以及雇主能力、本土责任践履等“软实力”正驱动海外信任指数提升。
展望未来,乔健表示,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不同市场优势资源进行统一配置,打造兼具效率与韧性的全球布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