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复旦大学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关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创新的催化剂设计思路,大幅提高制氢效率和稳定性,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该催化剂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表现优异,产品寿命长达15年以上。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北京时间2月14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张波教授团队、徐一飞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化学系徐昕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PEMWE)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熟化诱导嵌入形成的超稳定析氧反应电催化剂》。这项历时三年的电解水制氢成果,通过创新的催化剂设计思路,显著提升了制氢效率和稳定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作为连接规模化光伏风电储氢与工业深度脱碳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成果有望为我国及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具体而言,经过长达6000小时的PEMWE工况测试,该团队合成的嵌入式催化剂有效防止了铱颗粒的溶解、脱落和团聚,极大提高了催化剂在长期运行中的活性和稳定性。在工业级电流密度(3 A/cm²)下,该催化剂的电池电压低至1.72 V,电压衰减率仅为1.3 μV/h,贵金属负载总量也远低于国际标准。据估算,该催化剂制备出的产品寿命可长达15年以上。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绿氢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