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以来,券商发债融资规模显著缩水,尽管融资成本大幅降低,但券商补充资本金的需求不旺盛。受业务发展和风控指标等因素影响,券商融资必要性降低,募资主要用于置换到期债务。

券商发债“补血”需求持续放缓。2月12日,长城证券发布202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发行结果公告,该期10亿元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为1.80%。与前几年动辄3%以上的利率水平相比,券商发债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然而,成本降低并未引发券商纷纷发债。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25年以来,券商发债融资规模在缩水。截至2月12日,仅有3家券商获批发债,合计规模同比下滑超50%;已发债券方面,29家券商合计发行807亿元境内债,同比下滑24%。

一位券商非银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业务发展及风控指标等角度来看,券商补充资本金的需求并不旺盛。而且,场内资金成本不断走低,发债并非成本最优的融资方式。

1 发债融资规模缩水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截至2月12日,2025年以来,已有3家券商发债融资申请获得监管部门批复。2月11日,财达证券公告称,获批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30亿元次级公司债券。1月7日,国海证券公告称,获批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100亿元公司债券。1月6日,招商证券公告称,获批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债券面值余额不超过400亿元。

相对上年同期,今年获批发债的券商数量少了,规模也在缩水。2024年前两个月,国泰君安等7家券商获批发债,融资规模合计为1310亿元,远高于今年以来的530亿元。

不仅申请发债的步伐放缓,今年券商已发行(注:均为今年之前获批)的债券规模也明显减少。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29家券商合计发行了50只境内债,规模为807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发行只数和规模分别下滑了24.24%和31.31%。境外债的发行规模也显著缩水。今年仅有中信证券发行了1只境外债,规模为0.75亿美元。

2 资本补充需求为何放缓?

从发行利率来说,券商发债融资成本越来越低。近日,西部证券公告称,拟发行2025年第一期不超过(含)10亿元的公司债,最终确定此次债券票面利率为1.86%。长江证券公告称,2025年第一期发行规模不超过15亿元(含)的永续次级债,最终票面利率为2.25%。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发行债券的利率平均值在1.97%,相比2024年券商已发债券,利率平均值下降0.36个百分点。

过去几年里,随着券商重资本业务占比持续攀升,直接推动了券商融资需求的增长。然而,尽管当前利率颇具吸引力,但实际上早在2024年,券商发债融资降温的态势就已十分显著。2024年全年,券商在境内发行债券的规模1.32万亿元,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12%。

对此,有券商非银分析师向记者分析指出,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当下券商加杠杆未必能实现盈利。与此同时,当前券商各项风险指标处于良好状态,监管层面也未提出新的资本金补充要求,这进一步降低了券商融资的必要性。

“当前场内资金成本不断走低,券商并非一定要通过发债进行融资。”上述受访的券商非银分析师进一步表示,券商除发债,还可通过同业拆借、回购协议等方式获取资金。发债融资的成本可能更高。此外,券商还需对存量债务与新增债务的规模进行权衡。

3 募资主要用于置换到期债务

中信建投非银分析师赵然近期发布的一篇研报认为,在弱市环境下,券商主要致力于维持债券存量规模,此时债务置换在债券发行中所占比例较高。2024年至2025年,“借新还旧”成为多数券商发债融资的主要目的。

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在当前券商的存量债务中,74家券商的境内存量债券规模约为2.73万亿元。其中,中国银河、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广发证券这五家券商的境内存债规模位居前列。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