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虚拟电厂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关注下,多家上市公司加速布局虚拟电厂领域。虚拟电厂在提升电网灵活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技术整合和商业模式挑战。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虚拟电厂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政策层面,相关支持举措接连出台;资本市场上,虚拟电厂概念受到更多关注,多家上市公司加速布局。可以看到,虚拟电厂的发展空间正逐步打开。

上市公司抢滩布局

虚拟电厂成资本新宠

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虚拟电厂作为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的关注。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电网灵活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根据电网需求灵活调节电力供需,在电力供应紧张时,可通过释放储备电力或削减负荷来缓解压力;在电力供应充裕时,则可吸纳过剩电力,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记者梳理,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虚拟电厂领域,抢占市场先机。1月17日,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公司积极布局智慧能源业务,关注光伏领域前期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和虚拟电厂相关业务。1月6日,北京恒泰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预计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目前,公司在虚拟电厂领域扮演聚合商、技术提供商两类角色,开展电力市场交易、综合能源改造等方向业务。此外,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也明确表示涉足该领域。

政策东风劲吹

各地积极试点

虚拟电厂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持。近年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虚拟电厂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旨在支持虚拟电厂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层面已明确将虚拟电厂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力推动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

国家能源局在最新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提出鼓励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新型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调节能力。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表示,一系列政策不仅为虚拟电厂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还进一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进程。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虚拟电厂的建设,多地相继启动虚拟电厂试点项目,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1月27日,上海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湖南省印发措施,支持常德市相关企业或园区建设虚拟电厂;广东省推出实施方案,推动虚拟电厂运营商进入电力市场;山西省印发全国首个虚拟电厂建设运营实施方案。

此外,江苏省启动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居民虚拟电厂,将省内居民家中的大功率智能电器整合进云端虚拟能量池。江苏省电力交易中心近日公示2025年第一批受理注册虚拟电厂,截至目前,已累计公示8批次共17家虚拟电厂。

胡麒牧表示,政策支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正在推动虚拟电厂从概念走向现实,加速行业成熟。

在能源转型中展现巨大潜力

未来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

从市场规模来看,虚拟电厂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据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千亿元。

彭澎表示:“虚拟电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新能源电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电价弹性显著增强,这为虚拟电厂等新兴业态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期出台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化定价导向,为虚拟电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虚拟电厂在能源转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未来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胡麒牧表示,技术整合难度较大是首要问题,需要整合多种技术。目前,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仍存在一定问题。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表示:“虽然虚拟电厂在绿色电力交易的推动下,盈利空间有所拓展,但目前其商业模式仍不够成熟。虚拟电厂的盈利主要依赖于电力市场交易、需求响应补偿等方式,但这些盈利渠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胡麒牧建议,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明确配套支持措施;同时,要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以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