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新规规范金融营销催收行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AI导读:
江苏省等地联合发布通知,规范金融类短信和话音营销催收行为,明确金融企业营销催收活动范围,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减少不当营销和骚扰行为。新规要求建立合规号码名单库和专用号段机制,加强监管,打击违规行为。
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刻,手机总有陌生号码不断拨入,推销各类贷款产品,甚至在明确拒绝后仍然反复来电。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不明身份的金融机构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推销和催收,金融类营销和催收信息的扰民问题日益严重。
近日,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江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类短信和话音营销催收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金融企业应当在金融管理部门许可的金融业务范围内开展短信和话音营销催收活动。
各地新规陆续出台,能否终结“轰炸式”金融营销和催收?手机真的要清静了吗?
手机为什么被“轰炸”?
“【××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好!您在我行申请的信用卡已通过审核,额度高达××元!点击链接立即激活,享首年免年费优惠!”“您好,请问是××先生/女士吗?这里是××银行/××金融公司的客户服务专员,我们注意到您是我行的优质客户,今天特地为您推荐一款产品,利率低至××%,请问您现在方便了解一下吗?”……类似金融营销短信经常发到消费者的手机上。
江苏省发布的《通知》给出了详细的规范。其中明确“尊重用户接收意愿发送金融营销短信或拨打金融营销电话,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或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营销短信或拨打营销电话”“严格规范短信和话音催收行为,仅对债务人或其他依法承担还款责任的相关当事人进行催收,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实施短信和话音催收”等。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复盘了一些营销、催收不当的行为,如:“未经用户同意或请求,或者在用户明确表示拒绝后,仍然向其发送营销短信或拨打电话进行营销;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进行电话催收或发送催收短信,这可能侵犯了非债务人的隐私权;缺乏对合作单位的有效管理和审查,导致一些未经授权或许可的机构也参与到金融营销和催收活动中。”(图片链接已省略以保持HTML完整性)
金融消费者收到的短信或电话营销、催收,背后存在怎样的合作链条?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金融消费者收到的短信营销背后,通常涉及金融机构与短信服务提供商或第三方营销机构之间的合作。“第一,数据共享与分析。金融机构可能与短信服务提供商或第三方营销机构共享消费者数据,以便更精准地进行短信营销。同时,这些数据也可能被用于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偏好等,以优化营销策略。第二,营销内容制作与发送。短信服务提供商或第三方营销机构可能负责根据金融机构的需求,制作具有吸引力的营销短信内容,并通过其短信平台发送给目标消费者。第三,效果评估与反馈。金融机构可能与短信服务提供商或第三方营销机构共同评估短信营销的效果,如打开率、点击率、转化率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营销策略。同时,消费者对于短信营销的反馈也可能被用于改进和优化未来的营销活动。”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所谓的‘金融营销’,其实还包括各类诈骗短信以及贷款中介的贷款推销等,不法贷款中介乱象更需要引起金融消费者和监管的重视。”
深层难题待解
随着各地相关政策的出台,金融短信、话音营销和催收行为将进入更加规范的时代。
今年1月,湖北省通信管理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等四部门亦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辖区金融类营销催收电话、短信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加强金融营销催收电话和短信的源头治理。
早在202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治理工作的通知》便要求加强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治理,金融营销和催收行为也被纳入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营销、催收的乱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监管难度大、企业合规意识不足、第三方合作链条复杂等。未来,如何在合规与业务增长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此,《通知》提出,建立营销催收合规号码名单库和专用号段机制,要求金融企业应当全面、准确统计本单位自用及委托合作单位开展金融营销催收的短信和话音业务号码,并汇总号码相关信息。电信主管部门汇总各金融管理部门报送的营销和催收合规号码名单信息,以及金融营销和催收专用号段使用信息,共享至省内各基础电信企业和终端企业。
同样,湖北省的相关政策中也提到:“要求相关企业落实经营资质审查,做好信息登记,规范号码使用,确保金融机构营销和催收行为在合规的框架下进行。同时,各部门还将加强问题监测和数据分析,定期开展线索交换,开展精准监管,重点打击违规行为,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性、有效性。”
盘和林表示:“规范可以强化对金融类短信和话音营销催收活动的监管,有助于减少不当营销和骚扰行为,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可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求金融企业和电信企业在提供营销和催收服务时必须遵守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标注真实身份、提供拒绝接收的方式等。此外,可以推动建立更加健康的市场环境,确保整个营销和催收流程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通过明确金融机构的营销催收行为规范,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不当营销和催收行为对消费者的侵扰和伤害。同时,通过明确营销催收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有助于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进行营销和催收活动,提高营销催收效率和成功率。”王鹏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