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地方政府加速推进2025年置换债券发行工作的情况,以及各地在化解债务风险、推动隐性债务清零和压降融资平台数量方面的努力。截至2月7日,各地已发行超过3700亿元置换债券,多地政府债务风险得到缓解,但仍面临偿债压力。新的一年,地方政府将继续着力推动隐性债务清零和融资平台转型。

2月7日,山西省财政厅成功开展了一项规模达385亿元的2025年置换债券发行招标活动,成为今年第三个顺利完成置换债券发行任务的省份。在未来一周内,陕西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也将紧随其后,启动各自的2025年置换债券发行招标,并计划在本年度内完成全部额度发行。自年初以来,2025年置换债券的发行工作进展迅速且积极。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月7日,全国范围内已发行的2025年置换债券总额已超过3700亿元大关。

近期,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公布了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以下简称“预算草案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过去一年中,随着地方政府大规模推进债务置换工作,多个地区的债务风险已得到有效缓解。然而,新的一年里,部分地方仍面临不小的偿债压力,化解债务风险依然是各级财政部门的重点工作。在积极推动债务置换靠前发行、缓解偿债压力的同时,地方政府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隐性债务清零,并努力减少融资平台数量。

一、化债任务依然艰巨,置换债券靠前发力

自1月13日启动发行以来,已有13个省市相继披露了2025年置换债券的发行情况,总额高达3780.56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同期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其中,2669.07亿元的置换债券已完成招标。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厦门、山西三地的2025年置换债券额度已全部使用完毕,而陕西、宁夏也将分别于2月11日、13日完成各自的发行任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讲师汪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迅速落实置换债券的发行与使用工作,财政部能够及时将资金拨付给地方政府,进而支持企业发展,对经济形成一定的托举效果。”他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短期资金压力,还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增强市场信心。

回顾过去一年,地方政府在债务置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行了多类债券,包括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存量政府投资项目”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券”,以及首批2万亿元置换债券等。据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测算,去年用于化债的地方政府债券总额约达3.36万亿元。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但多地预算草案报告在研判2025年财政形势时依然强调“偿付债务本息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部分地方更是明确指出,政府债务化解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代志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初,部分地区将面临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及时置换到期债务来避免风险爆发。

为确保不发生违约风险,部分地方还提出了综合运用法定债券再融资、应急备付金等政策工具的建议。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中也曾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制度。有地方财政局指出,此举将确保有必要的财力来应对重大不可预见事项。

二、地方着力推动隐债清零

新的一年里,“加快存量隐性债务置换”继续被多地财政部门列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巩固化债成果,积极降低融资成本,并推动更多区域实现隐债清零。

得益于去年地方政府开展的大规模债务置换工作,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已得到有效缓解。例如,在天津,去年非标、高息隐性债务已全部出清,有息隐性债务的平均利率也较2023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在青海,去年有4个自治州政府的隐性债务已实现全域清零;在河北,通过充分利用再融资政策,全省到期债券的本息已全部按时偿付。据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介绍,各地置换债务的平均成本普遍降低了2个百分点以上,还本付息的压力也大幅度减轻。

吉林省在2025年的工作中也将“争取实现隐债全面清零”作为目标。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末,吉林省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已降至1000亿元以下,全省58个县市区中已有58个实现了隐性债务清零,占比达到82.9%。

根据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将在5至10年内化解隐性债务。在一系列举措的支持下,债务风险较低的上海和广东等地已率先开展了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并成功完成了隐债清零目标。

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在2024年12月3日主持召开的深化改革专题会议中也曾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化债也是政绩”的理念。他要求有序置换债务,最大程度推动县市实现隐债清零摘帽、轻装上阵,让地方政府能够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更好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坚决遏制新增隐债

自2023年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财政部多次强调要“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在过去的一年中,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压降融资平台的数量。在具体做法上,地方政府推动城投公司在国资委或公司官网发布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公告,以“退平台”的方式逐步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从各地预算草案报告来看,多地融资平台的清退进度进展迅速。过去一年中,内蒙古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比例达到了66.5%;吉林全省压降融资平台187家,压降比例达到56.7%;天津在去年清理撤并了75家融资平台;新疆也披露了当地融资平台清退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的好消息。

据不完全统计,新的一年里,已有7个省(区、市)在预算草案报告中明确将“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作为2025年的化债工作重点,并作出了具体部署。例如,吉林明确提出了“分类推动平台转型退出,进一步压降平台数量”的目标;新疆则要求“严禁新设融资平台”。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当前“名单内”的城投平台新增融资受到严格限制,且地方城投“退平台”有不晚于2027年6月末的时点要求,“预计2025年城投‘退平台’的趋势将进一步提速”。

然而,城投公司“退平台”仅仅是转型的第一步。摆脱新增融资限制后的城投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化及竞争考验。能否实现自我造血、完成市场化转型仍是一个未知数。为此,部分地方在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出了将“做好已退出融资平台的监控”工作;而更多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将“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并把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来执行。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相关财经新闻)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