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主企业引领上市公司向实向新发展
AI导读:
伴随上市公司2024年度业绩预告发布,一批市值500亿以上的链主企业展现出稳健经营实力,引领上市公司向实向新发展。这些企业夯实业绩,充当投资者信心稳定器;向新奔赴,铸造高质量发展助推器;产业整合,打开公司价值重塑空间。
随着2024年度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密集发布,一批市值超过500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其稳健的经营实力脱颖而出。记者深入梳理发现,多家链主企业凭借坚实的业绩基础、向新发展的决心以及产业整合的胆识,引领着上市公司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迈进,彰显出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强大引领力、深远影响力和卓越价值力。
坚实业绩奠定投资者信心基石
业绩预告显示,沪市链主企业在保障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稳健增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2月5日,沪市市值500亿元以上的公司中,已有52家发布了业绩预告,其中38家公司预告业绩增长或扭亏,占比超过七成。更有35家公司的预告净利润下限超过10亿元,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煤炭、航运、公用事业、有色金属等行业。赛力斯、华能水电等14家公司的预告净利润下限更是高达50亿元以上,其中中国铝业等11家公司不仅预告净利润增长,且预测净利润下限超过百亿元。
记者观察到,多个行业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头部企业,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尤为亮眼。例如,华勤技术预计营业收入将达到1090亿元至1100亿元,同比增长27.8%至2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8.5亿元至29亿元,同比增长5.3%至7.1%。公司表示,随着算力需求的增长、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回升,对公司经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电建和中国交建的经营数据同样亮眼。中国电建2024年全年新签项目数量合计9248个,涉及新签合同金额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9%。而中国交建最新披露的经营信息显示,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额高达1.88万亿元,同比增长7.3%。
这些链主企业对2025年的行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释放出积极信号,为行业和市场注入了信心。中国交建表示:“公司相信2025年的订单总体规模将会有所增加,且订单质量可能会更好。”
分析人士指出,头部公司中的链主企业广泛分布于多个行业,它们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与关键环节,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敏锐感知行业变化并有效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成为保障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定海神针”。这种行业定力、影响力和感知力,不仅成为投资者信心的“稳定器”,也为其估值提供了坚实基础。
向新迈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全球Deepseek热潮的推动下,2月5日,中国联通宣布联通云已上架Deepseek-R1系列模型;同日,移动云也宣布全面上线Deepseek,实现全版本覆盖、全尺寸适配、全功能畅用。这两家公司的布局动作,充分展示了头部公司或链主企业把握产业趋势和方向的高度敏锐性。
链主企业凭借其敏锐的感知力,在行业发展方面具有前瞻性的引领力。它们勇于“尝新”、敢于“创新”,持续为产业发展和公司价值提升赋能。数据显示,沪市市值500亿元以上的130家实体类企业,在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合计达到523亿元,同比增加6.7%,占整体研发费用比重超过46%。这些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子、生物医药、建筑等领域,中国交建、中国中铁、晶科能源等公司位居研发投入前列。
业内人士指出,链主型上市公司不仅能够推动自身技术创新,还能将创新动力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
在创新药领域,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链主企业,通过研发和产业上下游的投资与合作,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成果转化,以期最大化实现源头创新的价值。特别是在重磅创新药物的研发方面,链主企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以百济神州为例,公司2024年10月初宣布,其PD-1抗癌药物Tevimbra(替雷利珠单抗)在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六个多月后,终于在美国正式上市,为更多本土创新药企的“出海”之路增添了信心。
此外,不少链主企业还通过产品迭代、创设新场景以及借助品牌力量,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例如,针对AI时代对图像传感器的需求,韦尔股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推出性能更卓越的尖端产品;在家电行业智能化、套系化、场景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下,海尔智家不断探索基于语音场景、AI视觉、感知类的主动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产业及监管政策不断引导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以链主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有望在加大创新投入、强化社会责任履行以及深化产业整合布局等方面展现出更大作为。通过持续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迈进,一批沪市头部公司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产业整合助力公司价值重塑
2月6日,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的重组迎来重要进展。海通证券自2月6日起停牌直至摘牌,标志着这场备受关注的头部券商重组进入关键阶段。此外,多家沪市头部公司的重组进展也有序推进。赛力斯更新了修订后的重组报告书,继续推进发行股份购买龙盛新能源100%股权事宜;同期,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组也进入了披露重组报告书的阶段。
2025年,链主企业的并购重组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凭借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和强大引领力,链主企业成为当下产业整合的“主力军”。它们通过吸收合并、股权收购、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聚焦主业和优势领域。特别是随着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对产业并购和科技创新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A股并购重组市场迎来了新一轮活跃周期。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以横向或垂直整合为目的的产业并购成为主流趋势,整合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预期将带来估值溢价。因此,一批产业链头部公司有望拥有更多估值重塑的机会。
向IPO撤单公司抛出“橄榄枝”,是当下链主企业的一大战略选择。例如,2024年12月,兆易创新披露,公司与石溪资本、合肥国投、合肥产投共同现金收购苏州赛芯70%股权的交易已完成过户。该交易最早于2024年11月6日披露,交易完成后,兆易创新成为苏州赛芯的控股股东。苏州赛芯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保护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与兆易创新在代工、客户方面有一定重合度。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完善兆易创新的产品矩阵。据悉,苏州赛芯曾在2022年申报IPO。
分析人士认为,有过IPO申报经历的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而拥有产业整合和协同能力的链主企业对业内公司进行并购,不仅有助于原有股东实现退出,还能避免恶性的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集中和产业链、技术、人才的整合。
从交易模式来看,控制权变更先行也是链主企业并购重组的常见做法。一批央国企等链主企业基于国资专业化整合要求,频频出手进行资本运作,这些资本运作均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发展方向展开,旨在通过专业化整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024年,就先后有华润集团入主芯片封测企业长电科技、中国稀土“收编”广晟有色、华润三九控股中医药企业天士力、中电信量子集团通过定增“接盘”国盾量子等案例。而大链主企业培育更多细分赛道或区域产业链主的预期,则让相关头部公司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其价值重塑。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图片来源:原文未提供具体图片链接,故此处保留原样)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