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8家证券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复函,获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标志着我国碳金融发展迈出新步伐。券商入市将增加资金流动性,完善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并有望开发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市场供给。同时,相关部门正在完善配套措施,推进金融机构有效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近期,中国证监会正式回复了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的申请,批准其自营业务可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这一举措标志着券商在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正式涉足,券商将作为交易对手方,向市场提供国内外碳排放权品种的现货双向交易报价。券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不仅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积极力量。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步伐稳健,交易活跃度日益提升。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到6.3亿吨,累计成交额高达430.33亿元。碳金融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旨在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能力,通过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作为媒介或标的进行资金融通。健康有序的碳金融发展有助于发现合理的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从而激励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因此,发展碳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且必要举措。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券商在连接投资和融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次8家券商获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标志着我国碳金融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券商入市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不仅能增加市场资金流动性,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能作为经纪人撮合碳资产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券商还有望开发相关金融衍生产品,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有机构预测,未来我国碳市场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市场覆盖主体、行业、产品种类等要素也将逐步丰富。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在碳交易市场的积极作用愈发凸显。然而,要充分发挥碳金融对碳市场的赋能作用,仍需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券商为例,尽管此次获批的8家券商已获得证监会的许可,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立即进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仅限于控排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金融机构的入场尚需获得碳市场主管部门的准入许可。

为推进金融机构有效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国人民银行等4部门于2024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控制投机、做好风险防范,为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提供长期政策信号和指引。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打通金融机构入市的堵点卡点,适时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引导金融有序、有效地支持碳市场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图片及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