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AI导读: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近日中国信通院携手多家企业发布了首张产品数字护照,标志着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此举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者按: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正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了关键一环。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组深入探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重点关注了我国首个由政府支持的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项目。调研期间,专家们就中国信通院在推进产品数字护照工作中的努力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创板日报》1月30日电(记者李明明):在跨国旅行中,护照是个人身份的重要凭证;同样,在跨国贸易中,“数字护照”则是产品产地、身份、性能及可持续水平的权威记录和证明。近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携手江苏国际数据港、蜂巢能源等,共同发布了我国首张产品数字护照,标志着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也彰显了工业互联网在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为何要开展产品数字护照工作?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胡升表示,产品数字护照是特定于产品的、唯一标识的、可通过数据载体电子化访问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信息数据集,它主要用于在跨国贸易和流通中证明产品的产地、身份、性能及可持续水平。其核心在于回答产品贸易过程中的三类关键“海关问题”:产品身份信息、产品厂商及上下游信息、产品功能性能与绿色可持续信息。开展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欧盟等国际方面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标识规模化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欧盟于2022年提出了“产品数字护照”概念,并启动了“循环通行证”项目,重点围绕电池、纺织品和电子产品等行业制定发展战略。2024年7月19日,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正式生效,提出将分阶段对重点行业实施产品数字护照管理。同时,欧盟相关行业试点也在加速推进,包括全球电池联盟发布的第二批电池护照试点项目,覆盖了超过80%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份额,其中我国头部电池企业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在积极探索产品数字护照的应用实践。
面对这一国际趋势,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目前,中国信通院正在支撑江苏省在南京开展“电池产品数字护照(B-DPP)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了电池行业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中心(江苏)和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我国首个政府支持的产品数字护照项目,并为蜂巢能源发布了首张电池产品数字护照。李胡升介绍,产品数字护照的实施包括护照生成和护照管理两个方面,要求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进行标识和汇聚,以促进国际贸易向数字化交付迈进。
在数据采集方面,产品数字护照主要要求包括基础数据、材料数据、性能数据、合规性数据、生产销售数据、售后回收数据、生态环保数据等7类数据。其中,生态环保和合规性数据的采集难度较大,需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江苏跨境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祥舟指出,欧盟产品数字护照将于2026年前后强制生效,被列入第一批管理对象的电池、纺织、消费电子等均为江苏省及南京市出口欧盟的主要产品。在此背景下,江苏国际数据港联合中国信通院推动自主可控的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了南京的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同时,这也将带动南京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IO李翌辉表示,企业接入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重点是将本地端系统与云端电子护照平台进行打通,并完成深度集成。这将有助于企业满足海外市场可追溯性要求,实现海外市场的共同拓展。目前,蜂巢能源已成立专门组织架构,负责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政府部门与产业界对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正向反馈。工信部正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探索基于标识解析的工业产品数字护照试点工作;国家数据局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探索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协同利用和溯源管理;市场监管总局也在深入研究产品数字护照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商品智慧通关、智慧监管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