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固态电池作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正加速产业化进程。本文梳理了固态电池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及A股市场中的高增长潜力概念股,为投资者提供前瞻视角。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先锋力量,展现出强大的领先优势与发展潜能。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未来产业版图中,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备受瞩目。数据宝特别推出《“巳”不可挡》新春系列专题,深度剖析八大未来产业,本文为开篇之作——《固态电池:开启能源存储新纪元》。

随着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与材料工艺的不断优化,业界普遍预期全固态电池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大规模量产的黄金时期。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低温性能卓越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吸引了众多电池厂商及汽车企业的竞相布局,产业化进程显著加速。

固态电池:产业化步伐稳健加速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佼佼者,备受业界瞩目。其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卓越的低温性能及安全性,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希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将遵循明确的节点:2025年至2030年,重点攻克固态电解质技术;2030年至2035年,致力于高容量复合负极的研发;2035年至2040年,则聚焦于高容量复合正极的突破。

目前,固态电池已逐步从实验室研发迈向工厂试点阶段,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发布日益频繁。据万联证券研报分析,根据各大厂商公布的计划,预计从2026年起,固态电池市场将正式步入量产阶段,其产业化进程有望显著加快。

在国内,欣旺达、广汽、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业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间实现固态电池或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而比亚迪及宁德时代则预计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海外方面,三星SDI、SKOn、日产、松下、LGES等企业亦计划在2027年至2030年间陆续实现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整体来看,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信号愈发强烈,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持续拓展,固态电池有望为能源领域带来深远变革。

研究机构EVTank在《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中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10%左右,且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可能会提前至2027年。然而,目前固态电池仍处于市场初期,渗透率较低。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的渗透率仅为0.1%,但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技术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渗透率将达到10%。

高增长潜力股:低PE+低PB概念股引领潮流

固态电池产业链涵盖上游金属材料和矿资源供应、中游电池材料(包括正极、负极、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以及下游固态电池制造环节和动力、消费、储能等各领域应用场景。在A股市场,布局固态电池产业链的概念股已超过50只,部分概念股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新宙邦旗下参股公司新源邦的氧化物电解质已达到量产阶段,硫化物和聚合物电解质也处于小批量供应阶段。赢合科技在2024年成功开发的湿法固态极片涂覆设备已发货至国内头部客户现场。先导智能则成功打通了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实现从整线解决方案到各工段关键设备的全面覆盖,其为韩国头部电池企业客户定制的固态干法电极涂布设备也已顺利发货并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德尔股份的固态电池试制线相关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正在进行样品试制准备。国轩高科成功研发出车规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并通过了严苛的200摄氏度热箱测试。蓝海华腾投资的高能时代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研发进展顺利,已完成自动化生产试验线搭建,并实现5Ah以内电芯的小批量生产,目前正在筹备批量化生产线建设。

从未来增长潜力来看,根据5家以上机构的一致预测,有19只概念股在2025年和2026年的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过20%,其中派能科技、鹏辉能源、天赐材料、豪鹏科技、容百科技等净利润增速均值位居前列。从估值水平来看,截至1月27日收盘,在上述19只概念股中,有9股的市净率(PB)低于2倍,包括派能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当升科技、国轩高科等。而在市盈率(PE)方面,有5股的滚动市盈率低于30倍,分别是璞泰来、当升科技、比亚迪、格林美、新宙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