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等官员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六部委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提高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比例的具体措施,旨在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应结构,提升长期投资回报。

2025年1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携手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共同就如何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吴清主席在会上强调,六部委最新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解决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面临的卡点堵点问题。该方案不仅立足当下,明确了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和提高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具体目标,更着眼长远,力图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吴清进一步透露,《方案》经过深入研究论证,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措施。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至少增长10%。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则力争从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持续提升这一比例和规模,预计每年将为A股市场新增数千亿元的长期资金。

此外,吴清还透露,2025年上半年将落地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资金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在中长期资金考核方面,《方案》明确提出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并细化明确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具体要求。

吴清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继续加强沟通协作。随着《方案》各类举措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应结构。这将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的回报,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更好地实现中长期资金的保值升值,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针对公募基金,吴清指出要强化其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并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吴清强调,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应通过专业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已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年底的33万亿元。

然而,吴清也指出,受股市波动影响,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出现了经营理念偏差、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为此,2024年以来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并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这些方案旨在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加强党对基金行业的领导,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同时,还将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情况。此外,为减轻投资者负担,2025年还将进一步降低公募基金的综合费率和销售费用,预计每年合计可为投资者节约约450亿元的费用。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