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联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等官员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六部委联合印发《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预计将为A股市场带来数千亿元的长期资金支持。
2025年1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携手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邹澜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共同出席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吴清强调,六部委最新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解决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过程中遇到的卡点堵点问题。《方案》不仅明确了当前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目标和提高投资规模、比例的要求,更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方案》提出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措施。其中,对公募基金提出明确要求,未来三年内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需每年至少增长10%。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则鼓励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自2025年起,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逐步提高这一比例和规模,预计每年将为A股市场带来数千亿元的长期资金支持。
此外,吴清还透露,2025年上半年将落地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资金规模预计不低于1000亿元。在中长期资金考核方面,《方案》也提出了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要求,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并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具体规定。
吴清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继续加强沟通协作。随着《方案》各项举措的逐步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稳步扩大投资规模,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应结构。这不仅有助于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还能更好地实现中长期资金的保值升值,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针对公募基金,吴清强调要强化其功能发挥,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通过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等措施,督促公募基金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吴清指出,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应通过专业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13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年底的33万亿元。然而,受股市波动影响,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为此,2024年以来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并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这些措施旨在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加强党对基金行业的领导、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等。
同时,还将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情况。此外,还将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的综合费率,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用,每年合计为投资者节约约450亿元的费用。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