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推进公募基金改革,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介绍公募基金改革措施,旨在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公募基金行业将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功能发挥,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将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助力实现A股流通市值年均增长10%的目标。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聚焦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旨在加速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详细阐述了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关键角色及其改革方向。
吴清指出,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通过专业投资服务助力投资者分享上市企业成长红利,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与居民财富增长的良性互动。据统计,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稳健前行,总规模已从2019年的13万亿元跃升至去年底的33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3万亿元显著增长至8.2万亿元,权益类ETF更是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
然而,面对股市波动等复杂挑战,尤其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遭受损失,行业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缺陷及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为此,中国证监会积极响应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深入剖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举措,并已初步形成改革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在于:
一是完善基金公司治理体系,强化党的领导,推动基金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尽责,树立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同时,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避免片面追求规模而忽视投资者回报。此外,自2025年起,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将进一步降低,预计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省约450亿元费用。
二是强化公募基金功能,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年均增长10%,公募基金改革将助力实现这一目标。
为此,中国证监会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推出更多适应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常规化;加速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实施股票ETF产品快速注册机制,便利中长期资金投资;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在监管分类评价中的权重;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证监会将完善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强化对基金投资交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坚决纠治过度投机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文化。
吴清表示,中国证监会正在加强调研,听取行业机构、投资者等各方意见,将尽快完善改革方案并落地实施。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