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多层面实现突破
AI导读:
冯奎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全球消费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拉动消费的关键力量。当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多层面实现突破,包括认识、制度开放、国际居旅和消费法治等方面。同时,明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冯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指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而城市经济无疑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当前,诸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在积极培育中,它们作为头部城市,肩负着拓展城市消费空间、推动消费良性循环的重任,是拉动消费的关键力量与载体。这些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更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现有数据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2024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7%,上海前11个月也同比下降3.1%。这反映出消费在推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显现。虽然一些城市在传统消费场景等硬件设施上有了显著改善,但在前沿消费、国际消费的引领上仍显不足;部分城市入境旅游人数有所恢复或增加,但消费水平与层次仍有待提升;同时,如何将城市的海外影响力转化为真实消费力,也面临一定挑战,如便利国际旅游者的衣食住行“预订”环节。
制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因素众多,包括国际环境、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等。然而,认知偏差同样不容忽视,它将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生极大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当面临外部不利环境时,可将建设重心转向中小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培育。但冯奎强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全球消费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高端消费的聚集地、全球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与消费创新的发源地。中小城市和乡村消费无法替代其在汇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提升国家消费形象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忽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或将错失全球消费市场的竞争先机。
部分地方还认为超特大城市消费基础设施已完备,难以找到新的建设场景,且将“建设”单纯等同于硬件投资建设,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升级和科技发展,消费场景的创新空间仍然广阔。例如,东京、伦敦等城市通过打造智能购物街区,带动了新型消费的发展。同时,制度建设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保障。完善的各类制度能够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投资和经营,丰富消费市场的供给。
此外,一些城市还担心引入国际品牌商品与服务会挤压国内企业。但冯奎指出,从产业链带动层面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国际品牌商品与高端服务入驻,将对地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在制造业领域,国际高端汽车品牌的入驻将带动零部件供应商提升工艺水平、物流企业优化配送体系,推动整条产业链向高端化迈进。在服务业方面,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到来将吸引专业人才汇聚,促使本地金融机构完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同时,国际品牌凭借其全球影响力,将帮助本地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价值链的攀升。
展望2025年,扩大消费仍是首要任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实现“叫好又叫座”,就需要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首先要在认识上突破,明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其建设仍处于“爬坡”阶段,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其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双循环”关键节点的定位。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中优先考虑其协同需求,推动与周边地区形成消费经济圈。同时,围绕目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捕捉消费升级机遇;倡导国际化的新消费理念、增强消费体验。
其次要在制度开放上突破,针对金融、教育、医疗等高端服务领域逐步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如允许外资独资设立高端私立医院、国际学校等。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打击侵权。制定数据开放标准、创新跨境贸易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商创新试点,实现海关、税务、物流等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跨境电商的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再次要在国际居旅上突破,制定外籍人士购买高端房产政策,在特定区域建设配套完善的住宅项目;推进房产税征收制度改革、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简化外籍人士来华旅游签证办理流程,如推出针对热门旅游线路的一站式签证服务;整合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等信息,为游客提供全程便利。同时,为外国游客提供多语种旅游消费指引平台,方便其了解国内消费场所、特色商品与服务,提升在华消费便捷度。
最后要在消费法治上突破,完善消费权益保护法律体系,明确新兴消费模式下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力度、运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国际消费加强与国际消费法律法规的接轨,建立跨国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国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消费法治的透明度和程序化水平,让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能清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途径,增强消费市场的公信力和稳定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