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汇理资管首席投资官孟文睿展望2025年投资机遇与挑战
AI导读:
东方汇理资管首席投资官孟文睿在接受专访时,展望了2025年投资机遇与挑战,强调了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并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增长潜力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
在刚过去的2024年,全球经济虽趋于稳定但增速明显放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略低于2023年的3.3%。在此期间,众多发达国家饱受通胀高企的困扰,而新兴经济体则复苏乏力,持续面临多重挑战。
2025年1月14日,于香港举办的第18届亚洲金融论坛间隙,东方汇理资管首席投资官孟文睿(Vincent Mortier)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孟文睿围绕2025年资产配置策略、风险资产投资机遇、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潜力等热点议题,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展望2025年,孟文睿预测通胀问题或将再度来袭,特别是美国或将再次面临物价上涨的挑战。从全球视角来看,通胀将呈现出复杂的分化态势:“部分国家通胀水平偏高且波动加剧,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高波动但相对较低的通胀。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此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集团作为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同时也是最大的非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其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约2.2万亿欧元。在亚洲市场,东方汇理资产管理的资产规模亦达到了4580亿欧元。
孟文睿强调,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并投资于能有效对冲通胀风险的资产,例如黄金和可变利率资产等。
作为欧洲资管行业的领头羊,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集团在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已超过四十年。2020年,东方汇理资管与中银理财在上海携手成立了中国首家外方控股的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次年,东方汇理在北京设立了锋裕汇理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2024年,东方汇理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第一家外资独资的资产管理子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的诞生。
孟文睿在多次采访中均表达了对中国市场中长期潜力的看好,并认为当前正是投资中国的黄金时机。
他指出:“中国的经济政策始终着眼于中长期规划,涵盖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战略布局,而非局限于短期目标,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显著差异。因此,从中期视角来看,中国股市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亟待发掘。”
多元化资产配置成关键
《21世纪》:在您看来,2025年理想的投资组合结构应如何构建?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60/40投资组合策略?该策略是否已经过时?
孟文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但这仅限于特定情境。回顾过去一年,市场表现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市场和个别股票。因此,若想在市场上取得佳绩,投资大型美股几乎成为了首选,而其他市场则相对表现平平。在债券领域,政府债券的表现亦不尽如人意,但信用债则展现出了较为出色的表现。
在资产配置方面,我们认为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注重多元化。换言之,我们应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实现广泛布局,不仅涵盖美国市场,还应包括欧洲、亚洲等地区,如日本、中国和印度等重要经济体。在股票投资上需精心布局的同时,我们亦应继续持有政府债券,因为我们相信当前的利率水平,特别是美国国债的利率,已经达到了相对高位,未来或将有所回落。此外,持有一些高质量的信用债也是明智之举。
因此,尽管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但在特定条件下,60/40资产配置策略仍具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这种策略必须在不同国家和各类货币间实现多元化,以应对可能更加动荡的外汇市场。
通胀风险再现
《21世纪》:您曾强调风险资产将是2025年的重要投资机遇。在通胀风险日益凸显的当下,您认为哪种资产更具吸引力且更具韧性?
孟文睿:市场可能过于乐观地认为我们已经战胜了通胀。然而,我认为通胀可能会再度来袭,尤其是美国市场,其通胀问题与特朗普时期的政策密切相关。美国可能会再次经历物价上涨,而其他国家如日本,则可能面临相反的物价趋势,甚至承受通缩的压力。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全球范围内将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分化的通胀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此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无疑带来了严峻挑战。最佳的应对策略便是投资于能够有效对冲通胀风险的资产,如黄金等大宗商品。同时,收益稳定且富有弹性的公司股票也颇具吸引力,因其对通胀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敏感性。
相比之下,在当前环境下购买固定利率资产可能会更加棘手,因为通胀上升将直接导致这些资产的价值缩水。因此,可变利率资产或许更为合适。当然,通胀挂钩债券,特别是美国的通胀保值债券(TIPS)的当前价格颇具吸引力,无疑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选择。综上所述,我们更倾向于投资通胀挂钩债券。
《21世纪》:您曾提到当前是投资中国资产的良机。您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的增长潜力?
孟文睿:过去一年,中国债券市场表现亮眼。当前,中国的长期利率已跌破2%的关口,处于低位水平。因此,中国债券市场的大部分价值已得到释放。尽管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其升值幅度或较为有限。
如今,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焦点已转向股市。因为投资者可以在股市中发掘到巨大的价值。过去三年里,股市的走势确实令人瞩目。然而,许多投资者在这个阶段不愿冒险,认为风险大于机遇。但我认为,这种态度并不明智。因为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中国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变革的紧迫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步企稳,甚至略有上扬,至少已不再动荡。同时,地方政府对债务问题已着手进行整顿,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既然这部分整改已经完成,我们认为中国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振国内消费上,这也是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之一。对此,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已经意识到当前正是采取措施提振消费者信心,并促进日常消费的最佳时机。
《21世纪》: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您如何评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
孟文睿: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全面的战略规划指引下,中国仍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与实施能力。
去年,市场曾普遍期待一项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我认为这实则是一种误判。部分市场参与者质疑为何方案中未能投入更多资金,但我坚信分步骤实施是更为审慎明智的选择。
中国政府已着手解决房地产领域和地方政府债务这两大金融体系的核心风险,此举旨在巩固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并非单纯为了拉动GDP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正逐步从依赖低成本出口向高价值出口转型。我认为去年是中国出口创纪录的一年,而且出口商品质量显著提升。这一重大积极转变,使得中国在面对来自美国与欧洲的关税压力时,能够更加从容地运用自身力量进行应对和反击。鉴于中国众多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兴起,支持高质量发展和强化创新的政策将在中期内展现显著成效。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的经济政策始终着眼于中长期规划,涵盖三年、五年乃至十年,而非局限于短期目标,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显著差异。因此,从中期视角来看,得益于上述诸多积极态势的共同作用,中国股市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有待发掘。尽管投资者重返市场尚需时日,但一旦时机成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我们仍记忆犹新,去年九月中国资本市场曾触及底部,自此以后,市场已经有了显著的回升。然而,于我而言,这仅仅是一个提醒:随着投资者情绪日益积极乐观,包括目前活跃度尚不高的境内投资者,今年余下的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仍蕴藏着展现卓越表现的潜力。
《21世纪》:您认为中国应如何提振内需?
孟文睿: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精心规划了一系列具有明确针对性的举措。从美国与欧洲的历史经验来看,倘若盲目推行大规模且无差别的刺激政策,其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不仅会耗费巨资,还会增加债务压力,而所取得的成效却往往难以明确衡量。
因此,我认为中国当局目前所投入的时间极具价值。他们正在深思熟虑,力求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以切实惠及特定的消费群体、商品类别或服务类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