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在北京亦庄开跑。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的结晶,正引领时代变革,推动经济增长。本文介绍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展望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前景。

在北京亦庄,与风景如画的凉水河相伴,跨越标志性的文博大桥,跑者们将在“网红打卡地”泡桐大道上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2025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这场赛事将汇聚12000名半程马拉松选手及近20家全国顶尖人形机器人企业代表队,共同奔跑20余公里,展现“科技+运动”的全新潮流趋势。

人形机器人参与马拉松比赛,正是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作为前沿科技的结晶,人形机器人正引领时代变革,驱动其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工业、家庭、养老等多个领域,人形机器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望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

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天工”的跑步速度已从每小时6公里跃升至1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2公里。这一惊人升级速度,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创新中心正携手科研院所、高校及业内领军企业,在本体开发、具身大脑、具身小脑、具身数据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指出,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探索的关键时期。在巨大市场需求的牵引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加速构建和优化。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通过挖掘各领域的应用需求,人形机器人将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形成新的生产力。

在政策环境方面,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地方层面,北京亦庄、上海、安徽、浙江等地都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亦庄拥有140余家机器人生态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上海采用“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围绕人形机器人全方位全链条技术布局,成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中心;浙江则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过70万家,优必选、小米等国产品牌纷纷亮相,展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强大实力。

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技术储备匮乏、资金供给不足、产业布局分散等挑战。在核心技术创新层面,我国在机械结构、关键部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优必选副总裁焦继超认为,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融合是关键突破方向。

为解决资金问题,各地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北京亦庄设立了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加速应用落地与产业生态构建

人形机器人作为极具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正在快速迭代。为了加速产业化进程,需要加大在技术创新、研发支持和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示范应用。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北京经开区等地正在通过专业化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人形机器人子赛道、系统集成企业引领、本体及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也建议进一步促进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