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张江集团共同主办的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仪式在张江模力社区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未来,该训练场将助力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1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地中心”)携手张江集团,在张江模力社区隆重举办了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的启用仪式,标志着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投入运营。

当前,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前夕,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技术前景。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出席仪式并表示,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包括推出“青龙”公版机、发布“十八金刚”阵列、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及首批团体标准。未来,上海将聚焦“1+N”虚实融合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

张宏韬特别指出,此次启用的训练场是“1+N”格局中的核心部分,首期已部署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旨在助力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在仪式上强调,作为全国首个超5000平方米的异构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项目建成后,将大幅降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成本,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后续训练场的成熟运营和全国推广,有望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强大支撑。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强在致辞中指出,浦东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致力于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张江机器人谷、模力社区等园区为载体,集聚领军企业,落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未来,浦东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的发展,推进产业布局、创新提升、人才引育和生态完善,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透露,人形机器人产业增长迅速,2024年产值已达27.6亿元,预计2025年将翻倍至53亿元,2029年有望达750亿元。江磊表示,人形机器人被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技术,2025年将成为量产元年。在技术方面,人形机器人将融合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国地中心将推出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 Snake”,并强调行星减速器等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江磊同时指出,虽然2025年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目前,经过前期试运营,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受训机器人能够完成桌面整理、物品分拣、设备操作等多类型任务,平均执行成功率达到90%以上。预计在2025年,该训练场将收集完成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形成业界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数据集。

训练场一期建设围绕四大目标展开:一是构建可重构场景和异构机器人,涵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的超过10个场景,以及可迁移的超过100款异构人形机器人集合;二是搭建异构集群采训推开源框架;三是实现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务调度,联合生态发布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统—技能库—任务编排”应用系统;四是基于训练场打造OpenLoong四级开源会员模式,推动训练数据集的开源共享。

此次启用的训练场,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通过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通过在模拟搭建场景中的实际任务操作和仿真迁移等,加快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训练和发育,促进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

后续,上海超级中心将依托成功经验和商业化落地效果,吸引各领域龙头企业与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基于细分领域需求,在一期方案基础上进行合作,定制细分领域应用场景的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

在仪式现场,国地中心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同揭牌成立了“国地中心-创智学院具身智能实训基地”,双方将携手为培养具身智能专业人才搭建平台,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此外,国地中心还与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包括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各合作伙伴将协同制定数据采集方案,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共同推动训练场运营优化,促进具身智能技术迈向新高度。

同时,国地中心还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东北工业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生态场景合作协议。各合作单位将形成生态联合,为具身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速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国地中心还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署了具身智能研发合作协议,旨在汇聚业界顶尖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进程,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