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启用,100多台异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进驻训练场,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进程。

今日,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正式启用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这个训练场上,100多台异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正在展示着它们的“有头有脚”与“能跑能跳”的能力。机器人一边在抓取、搬运、装配、焊接等具体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双手协同能力,一边在持续稳定地跑圈,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

工程师们正忙于训练这些机器人。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下同)

具身智能,简而言之,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相结合,赋予它们类似人类的感知、学习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融入各行各业。

在AI时代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不仅拥有更加智能的大脑,还具备了更加灵活的身体,多才多艺,能够胜任多种职责。它们已经能够执行倒饮料、挂衣服、分拣药品等多种任务,广泛应用于工业、服务、医疗、农业、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尽管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与各自厂商建设的结构单一的机器人不同,训练场汇集了各种不同结构的人形机器人,就像一个接收各种学生的学校,工程师们则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在训练场的“教室”里,有综合运动训练区、通用基础抓取操作区、低精度和高精度双手协同训练区、技能泛化验证区、未来技术展示区等。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机器人在学习走路,有的在挑战陡坡,有的在标准400米跑道上持续奔跑,有的在练习焊接压缩机管道,还有的在训练装配电子产品的零件。

为了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需要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来训练和优化算法,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场景训练来提高其可靠性和精准性。而训练场正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场景验证的“试验田”。工程师们可以操控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动作,如食堂打菜、汽车工厂拧螺丝、库房搬箱子等。在“手把手”训练的同时,所有数据都会上传至云端。工程师们还可以穿上动作捕捉设备,直接将人类动作迁移至人形机器人,边训练边采集数据。随着大量动作捕捉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人形机器人的智能算法将不断优化。

训练场将聚焦于智能制造、民生服务以及特种作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场景应用,提高垂直领域场景的数据采集利用效率,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从而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应用的门槛。目前,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并打通了数据采集、审核、存储以及模型训练、验证、真机部署的完整数据闭环流程,打造了目前最大规模的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

今日启用的训练场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该中心由央企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打造。自去年5月在张江启动运营以来,该中心已推出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并研发了人形机器人“大脑”和相关数据集等,取得了积极进展。

上海作为全国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的聚集地,并拥有一批国际标准化专家,模速空间、机器人谷等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在上海初具规模。上海在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共性服务平台,上海正在打造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训练场,以加速应用落地并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融合。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