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
AI导读: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旨在进一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提升审计质量。该准则涵盖了独立性基本要求、具体场景下的独立性要求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
近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财会〔2024〕29号,简称《独立性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有关负责人就这一重要准则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详细阐述了其背景、意义、制定原则、起草发布过程、主要内容、亮点以及过渡期安排和贯彻落实措施。
《独立性准则》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提升审计质量。独立性被视为审计业务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近年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独立性要求愈发严格,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此持续关注。同时,国际守则的新成果也为《独立性准则》的修订提供了借鉴。
在制定《独立性准则》时,主要遵循了三项原则:以提升审计质量、维护公众利益为目标,坚持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以及坚持准则闭环管理。这些原则确保了准则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与国际接轨,能够解决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
《独立性准则》的起草发布过程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通过专家咨询讨论、调研、征求意见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正式文件。该准则共十六章152条,内容涵盖了独立性基本要求、具体场景下的独立性要求、违反准则的处理措施以及工作记录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范。
《独立性准则》的亮点包括:系统全面的规范、问题导向的针对性规定、注重准则中国化、拓展了公众利益实体的范围并强化了相关规定、对审计收费和非鉴证服务作出了明确规定等。这些亮点使得准则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独立性准则》的附则中的过渡期安排,中注协也给出了详细解释。对于关键审计合伙人轮换和向审计客户提供非鉴证服务等情形,实施了过渡期安排,以确保准则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在贯彻落实《独立性准则》方面,中注协将出台配套应用指南、加强宣传培训、纳入行业自律监督检查范围以及持续跟踪研究实施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执行主体,也应加强组织领导、将独立性要求与基础性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有机结合以及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落实独立性要求。
最后,相关监管机构将按照《独立性准则》中的规定统一监管标准,加强对独立性的监管,并在监管过程中共享信息,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这一准则的发布实施,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