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解析货币供给与价格指数关系,提出定向结构政策建议
AI导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在论坛上分析了货币供给持续增加情况下,CPI、PPI未全面上涨的原因,并提出应通过实施定向结构性政策扭转价格过低局面,包括将M2更多地转化为M1等措施。
2024年1月20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季度论坛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深入探讨了货币供给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复杂关系。针对货币供给持续增加背景下,CPI与PPI并未全面上涨的现象,马晓河进行了详尽分析。他指出,尽管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且长期来看货币供给增加会推升价格,但当前仍需通过定向结构性政策来扭转价格过低的局面。
截至2024年12月,全国PPI已连续27个月为负,GDP平减指数也连续七个季度为负,这一表现与货币供给持续增加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数据显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12月期间,M2增速远高于CPI、PPI及工业品购进价格的增速。
马晓河解释称,货币增加投放后,三种价格指数未同向变动,短期内主要是由于价格具有粘性,无法迅速对货币供给变动做出全面调整。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货币供给与价格指数之间的背离现象。根据马晓河的研究,以往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性约为6个月,但目前滞后期的确切时长仍未知。
他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在需求不足时,货币供给增加并未有效刺激企业和消费者的支出,反而可能导致支出压缩,M1出现萎缩,市场价格走低;其次,当国内外市场供给远超需求时,企业只能通过降价实现市场出清,增发货币也无法引发价格上涨;最后,当利率已处于极低水平时,进一步降息难以有效刺激经济活动,因为人们更倾向于持有现金或储蓄等待更有利时机,此时增加货币供给量将被“闲资”吸收,对总需求及物价无影响。
马晓河强调,当资本收益降至极低时,仅依靠调整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刺激经济,越来越多的资金变为商业银行定存。他认为,适当的政策引导可以改变居民和企业预期,扭转当前局面。一旦市场预期改变,M1将加速增长,M2中的部分货币资金将转化为M1,经济运行中的活钱增多,产品和服务的名义价格将随之上涨。
为此,马晓河建议通过定向结构政策将M2更多地转化为M1,并促使M1增长超过M2。具体措施包括将公共政策重点转向增加社会就业和刺激消费需求、提高中低收入者社保补助标准、保障公职人员工资发放、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对低收入家庭困难补助、发放消费券等。同时,他还提出用更优惠的房贷政策刺激居民购房、为房地产企业解困、设立就业增收专项基金和劳动技能再培训基金、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支付的支持,并降低消费信贷利率。
此外,马晓河还强调,要从体制改革、权益保障和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等方面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图片信息保留未展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