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无风险利率下行和股市波动推动券商自营转向权益市场红利资产。多家券商增加红利资产配置,OCI账户和互换便利政策为券商增配红利资产提供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券商自营在红利资产方面的布局仍有增长空间,但部分券商对增持红利资产持谨慎态度。

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以及股市行情的跌宕起伏,正共同推动券商自营业务将投资目光转向更具稳定性的权益市场红利资产。证券时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发现,自去年以来,多家券商自营部门已经增加了对红利资产的配置,并预计在未来组合中继续增加红利资产的比例。

上海一家券商自营部门股票业务负责人王军(化名)指出,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不断下滑,红利资产的相对价值愈发凸显,券商自营增配红利资产已成为逻辑上的合理选择。

在过去两年中,红利资产表现尤为亮眼,众多券商自营部门已将其纳入资产配置的核心位置。另一家券商自营人士李勇(化名)表示,其团队负责的权益头寸中,红利资产的规模在过去两年里增加了20%以上。这一增长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部分企业随着资本开支高峰的结束,分红能力得到增强,分红规模和稳定性均有所提升;二是部分股票分红率的增加源于股价偏低,这些股票本身仍具有一定的成长性,购买这些股票有望获得更好的收益。

券商的财务报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券商在红利资产方面的配置增加。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券商2024年三季报的统计,不少头部券商的半年报中其他权益工具期末金额大幅增加。例如,中信证券的其他权益工具总额从95.14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增幅高达604.30%;国泰君安从18.75亿元增加到92.67亿元;中金公司这一科目则从0增加到17.87亿元。

据中信建投统计,2022至2024上半年,108家样本券商的金融投资资产总规模分别为6.2万亿元、7.1万亿元和7万亿元,其中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分别为965.8亿元、2277.9亿元和3760.9亿元。华创证券此前分析认为,近两年券商其他权益投资规模的大幅增长主要是为了红利资产而进行配置。

券商自营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对业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红利类资产因具有低估值、低波动、高分红的特性,有利于获取较稳定的投资回报。未来配置上可能是红利加新质生产力两条主线,既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监管指引,也能稳定自身的敞口收益。尤其是随着互换便利资金的到位,对收益稳定性的要求将更高。

此外,券商增配红利资产还得益于新金融会计准则等政策变化。新金融会计准则调整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方式后,券商的金融投资资产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四个科目。其中,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主要包含高股息股票、永续债等资产,是俗称的权益OCI科目。运用该科目可以有效平抑短期的利润波动。

OCI账户的特性是股价波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分红计入当期收益。保险资金对OCI账户的配置需求很大,配置上也以红利资产为主。券商对红利资产的配置与主流机构一致,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李勇表示,在增配红利资产的过程中,团队就考虑到了OCI账户的运用,部门也因此允许在相关资产上的配置进行较大幅度的增加。

另一方面,互换便利也推动了券商在红利资产上的配置。2024年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同意20家证券、基金公司申请互换便利(SFISF),首期操作额度5000亿元。券商使用该工具时风控指标有一定松绑,符合条件的投资可计入OCI科目。这使得券商能够以较低资金成本获取资金,并将其投向OCI科目下的高股息策略资产。

今年,在首批20家参与机构基础上,又增选了20家参与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并开展了第二期互换便利招标,第二期操作金额为550亿元。首次互换便利的中标费率为20BP(基点),加上国债或央票在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首次中标的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成本不超过2.5%。到了第二批,央行公布的中标费率由20BP降至10BP,进一步降低了机构成本。因此,泛红利资产的股息率仍有一定吸引力,从息差角度看,这类资产是配置首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券商自营在红利资产方面的布局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中信建投非银团队通过拆解OCI账户,测算了券商自营增持红利资产的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108家样本券商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总规模是3760.9亿元,占金融投资资产总规模的5.4%。若越来越多的券商自营效仿今年以来重视红利策略并取得成效的券商,将权益OCI的配置占比提升至10%以上,则还能撬动约3500亿元的券商自营资金(含永续债)。

然而,一些券商对于增持红利资产仍持谨慎态度。王军表示,虽然一些红利资产放入了OCI账户,但如果资产波动较大,仍会给券商带来压力。对于大部分券商而言,去方向化和资产多元化对于自营部门的吸引力可能更多。李勇也认为,红利资产虽是一种可选项,但毕竟是权益资产,其波动性较高。券商自营未来可能需要通过多资产的配置来降低整体投资的波动性,以更好地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