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2025年1月18日,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落地实施满三个月。期间,监管部门优化细则,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上市公司回购和主要股东增持动力增强。政策惠及主板、科创板及创业板公司,民企增持回购贷款需求较多。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壮大企业实力,加速行业进步。

截至2025年1月18日,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已落地实施满三个月。在此期间,监管部门持续优化相关细则,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回购和增持股票的意愿显著增强。

该政策始于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该通知旨在引导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专项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据统计,截至政策实施满三个月,已有30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使用专项贷款进行股票回购和增持的进展,贷款总金额上限高达573.99亿元。

政策的推出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家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低利率的专项贷款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更增强了企业稳定发展的信心。例如,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调整了股份回购的专项贷款比例和贷款期限,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政策工具。

政策优化不仅激发了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热情,还促使部分公司提高了增持股份的总金额。金开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将原定拟增持股份的金额范围进行了上调。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指出,上市公司对股票回购增持方案的调整是一种积极的市场行为,这反映了公司对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对自身长期价值的坚定认可。

从影响力来看,该政策惠及了主板、科创板及创业板上的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企业受益最为显著,在307家受益公司中,主板上市公司占比高达68%(209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领域的公司成为回购增持的“主力军”。在披露获得贷款金额上限的公司中,有6家公司获得的专项贷款金额不低于10亿元。

从企业属性来看,民营企业对增持回购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在307家受益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65.80%(202家),公告的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305.40亿元。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占比为26.38%(81家),贷款金额上限合计为236.62亿元。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表示,该政策覆盖面广泛,惠及各行各业,在激发市场活力、壮大企业实力、加速行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构建资本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进的良性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政策的不断细化和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增多,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监控力度,确保资金的使用始终符合政策初衷,避免短期资本操作或不必要的投机行为。同时,企业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资金使用进展,确保其完全用于提升公司价值、稳定股价等长期发展目标。

展望未来,吴婉莹认为,政策制定者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实际需求,实施更为精准的支持措施。例如,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或成长性较强的中小企业,可以设计更加灵活的贷款政策,以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覆盖有潜力且亟需支持的企业。

政策影响示意图(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