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资源价值与市场规范化进程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企业上市后壳资源的价值,以及买壳、借壳等资本运作方式在A股市场的盛行与监管变化。同时分析了壳资源在全面注册制下的价值变化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企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其价值往往会有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流动性的增强,而流动性的改善则直接源自上市资格。因此,上市资格被形象地称为“壳资源”,并与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等其他因素分开计算。这种分类催生了证券市场上的“买壳”与“借壳”等资本运作方式。
在A股市场,此类资本运作一度风靡。对于那些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有人便会设计资产重组方案。如果引入大股东并由新的实际控制人注入资产,这实际上便是新股东的资产通过“买壳”方式上市。若在这一过程中,老股东回购了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而公司主营业务全部由新股东带来,这便是新股东实现了“借壳”上市。无论是“买壳”还是“借壳”,本质上都是上市资格的一种转让,也是“壳资源”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表现。在企业上市需要排队、上市资源受行政管控的年代,这种转让上市资格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那些急于上市的企业,往往会选择经营状况不佳的公司,通过交易上市资格来达到上市目的。对于标的上市公司的原有大股东而言,这也是一条获利退出的捷径。在此过程中,由于企业易主、新资产注入,往往带来经营业绩改善的预期,因此股价也往往随之上涨,从而形成了“炒壳”的题材。这对于许多老股民来说,并不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由于市场规范性不足,这种资产重组行为常常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甚至衍生出炒亏损股、炒垃圾股的过度投机氛围。同时,这种炒作还可能伴随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干扰。正因如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买壳”“借壳”的监管力度,一度规定创业板、科创板不能进行以改变实际控制人为手段的资产重组,并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在强监管的威慑下,再加上企业上市门槛降低、上市速度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买壳”“借壳”现象的泛滥,也极大地打击了炒作垃圾股与亏损股的投机风气,市场上壳资源的价值也因此而明显下降。这无疑是市场走向规范化所必经的过程,也有利于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重塑。
然而,在“炒壳”现象降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壳资源仍具有一定价值。即便是在海外成熟市场,“买壳”“借壳”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在实行全面注册制后,曾有人认为壳资源将不再有价值。但实际上,只要存在股权交易和资产置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壳资源就仍会具有一定价值。在今年公布的新版“国九条”中,根据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要削减壳资源的价值。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反对对壳资源进行盲目炒作,但并不禁止对壳资源的合理利用。资产重组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实现优势互补等方面的作用仍然值得重视。在此过程中,赋予壳资源相应的价值,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当前,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其中有的因严重违规、资不抵债等已严重不符合上市条件,应坚决予以退市。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只是暂时遇到困难,只要加强管理并进行必要的资产调整,仍有望重获新生。对于这样的公司,通过新股东“买壳”方式注入优质资产,或许能更快地将其从退市的边缘解救出来。如果这样的操作能够规范进行,无论对重组方、被重组方还是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都是有利的,有望实现多赢的效果。当前,新股发行节奏放缓,资产重组有升温迹象,一些国资机构也有意收购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壳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价值发现自然就有了相应的基础。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值得市场各界予以关注。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