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即将在北京亦庄起跑,吸引了众多参赛选手及人形机器人企业代表队。文章介绍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参赛标准,并探讨了北京亦庄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的努力。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它们甚至已经能够参加马拉松比赛了。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渠道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在北京亦庄盛大起跑。这场赛事吸引了12000名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以及来自全国2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代表队。

业内将此赛事誉为“在21.0975公里的路程上,用脚步丈量生态与科技之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不仅邀请了机器人企业,还涵盖了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以及高校等创新主体的人形机器人参赛。这些机器人需具备人形外观及可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的机械结构,但排除了轮式结构。

在具体参赛标准方面,赛事组织者进行了明确的量化规定。例如,参赛的全尺寸组机器人身高需在0.5米至2米之间,髋关节到足底的最大伸展距离不得小于0.45米。控制方式可以是手动遥控(包括半自动)或完全自主,且在比赛过程中允许更换电池。2024年11月,北京亦庄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参赛召集令,报名截止时间定在今年2月底。

为了激发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参赛热情,赛事组织者设立了多项奖项。全程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的企业将根据综合评分评选出冠亚季军及完赛奖。此外,还设立了最佳耐力奖,授予在不更换电池情况下奔跑距离最长的参赛机器人;最快速度奖则授予在短、中、长三个测速区中速度最快的机器人;而最佳人气奖则通过公众号投票选出。

回顾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这并不是它们首次参与马拉松赛事。在2024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上,相关机器人就在起点和终点为选手们加油打气,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为赛事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感和趣味性。当时,在亦庄“半马”终点亮相的天工机器人,比起点的版本还有所升级,达到了最新版本,身高从初代的1.63米增长至1.8米。据研发“天工”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最新版本的“天工”跑步速度更快,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北京亦庄已拥有140余家机器人生态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约占全市的50%。这里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几乎涵盖了产业链的整个环节。在整机方面,汇聚了以小米机器人、优必选为龙头的一批人形机器人企业;在零部件方面,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外,北京亦庄还在产业空间、基金赋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未来政策取向来看,北京亦庄明确将全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支持前沿技术攻关,发挥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整合平台的优势,优化通用基础大模型,完善元技能库,推动“大脑、小脑”能力的提升,强化类人机器人的操作性和泛化性。另一方面,推动类人机器人的产业化,制定专项支持措施,引入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此外,还将构建一流具身创新生态,加快软硬件母平台的开源开放创新,构建规模最大、最稠密、最通用的高质量自主具身智能数据集,推动具身智能标准体系建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