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2025年资本市场展望与投资策略
AI导读:
本文由杨德龙撰写,展望了2025年资本市场的趋势,分析了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以及政策转向对市场的推动作用。文章还提出了对2025年市场的十大预言,包括欧美经济、国内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预测,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
杨德龙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2025年资本市场的大幕已经拉开,年初市场经历了一轮短暂下跌后,随着资金的逐步流入,本周市场呈现出一定的反弹态势。自2024年9月24日政策转向以来,市场趋势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反转。第一波上涨伴随着成交量的急剧放大,吸引了大量场外资金的涌入,两市成交量一度攀升至万亿以上,甚至突破2万亿的日成交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显著回升,这主要源于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由于经济增速下滑等多重因素,资本市场持续回落,投资者信心不足,消费信心也受到影响,大量资金因此流向银行存款。据统计,过去四年居民储蓄大幅增加,总额约增长了60万亿,超额储蓄超过十几万亿。
在过去两年中,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居民储蓄将在未来某个时刻开始大规模向资本市场转移,这需要资本市场产生盈利效应。2024年9月24日政策转向后,市场的放量暴涨让投资者看到了资本市场的机会正在逐步显现。过去,居民储蓄主要流向楼市,楼市曾经历了20年的黄金投资期,许多投资者通过购房实现了财富增长。然而,过去三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交量下滑,房价下跌,高投资回报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房子将主要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金融属性减弱,投资者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能够承接房地产市场大规模资金的只有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将成为居民储蓄转移的主要方向。1月13日,瑞银证券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A股将成为新的居民储蓄蓄水池,这与我过去一年多的观点不谋而合,也是推动这轮牛市的主要动力。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预计今年央行将继续降息降准,居民存款利率可能跌至1%以下,这也将推动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目前,沪深300的市盈率仅为12倍左右,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球主要市场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当前是入市的好时机,特别是对于过去三年在基金和股票投资中亏损的投资者来说,今年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政策转向无疑是推动这轮行情反转的主要因素,且2025年政策面将继续发力。我每年都会发布第二年的“十大预言”,对于2025年我也提出了相应的“十大预言”。2024年的“十大预言”已经得到了验证。当时主要提出的逻辑是经济增速下行带来政策转向,进而推动股市转向,形成A股和港股的结构性牛市。2025年“十大预言”的逻辑主要是“延续”,即在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经济数据将改善,推动A股和港股延续牛市行情,投资机会增多,盈利效应提升。
以下是对“十大预言”主要结论的详细阐述:第一,欧美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继续降息周期,美元指数回落,美股见顶风险加大。尽管对美股投资存在分歧,但我认为美股已存在明显泡沫,特别是科技股。巴菲特曾表示,每个大泡沫都有一根刺破它的针,可能是AI应用不及预期或利润兑现较少等因素导致美股回落。巴菲特已在提前撤退,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季报,其美股持仓已减半。历史上五次大幅减持美股后,美股均在半年内见顶回落,此次可能也不例外。美股一旦见顶,全球资本将寻找新的估值洼地,而A股和港股是当前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估值最低的。
第二,国内方面,更多稳增长政策将出台,主要经济数据将明显改善,全年GDP有望达到5%左右。第三,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将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随着行情的深化,这一趋势可能更加明显。9月24日后的市场暴涨已吸引新股民入市,但基民尚未行动。因此,2025年市场需要行情进一步走高以吸引基民入市,带动基金重仓股领涨。第四,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力度将加大,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但黄金投资期已结束,未来主要满足居民刚性需求。第五,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央行将通过降息、降准等方式支持经济复苏。央行行长多次表示将采取支持性货币政策。在当前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也至关重要。
第六,财政政策将更加有力,有效化解地方债风险,同时刺激消费和拉动投资。财政部推出的10万亿化债计划旨在减轻地方政府压力。未来可能推出更多增量政策,如发行国债来拉动消费和投资。我建议每年发行2万亿规模的国债,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刺激消费。第七,市场风格将更加多元化。除了科技股外,传统白马股、红利股也将有机会表现。第八,国际局势动荡和美元增发将加大国际金价波动,但长期上涨趋势不变。第九,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A股、港股和债券市场。第十,A股和港股将延续牛市行情,投资机会增多,盈利效应提升。
这是我对2025年市场的整体判断。希望大家在当前市场仍处于牛市初期、整体估值较低的时候,逢低布局优质资产,包括优质股票和基金,以实现财富增长。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xxx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