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谈平台经济:塑造包容性创新生态
AI导读:
陆铭教授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关乎大局,应优化流量分配机制,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塑造包容性创新的商业运作机制,成为“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陆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在近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平台经济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发表了见解。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并且是赋能实体经济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针对“仅退款”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主要电商平台,要求整改平台利用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在此背景下,平台经济如何影响中小商家和个体就业,以及线上经济是否冲击线下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陆铭教授指出,线上流量有助于实现高效的供需匹配,减少信息差,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包容性创新。然而,当前实体利润承压,对平台经济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例如,电商平台收取流量“抽成”比例较大,这既需要平台降低“抽成”比例,把更多利润留给借助线上平台发展的企业,也需要社会各界避免因此否定平台经济如直播电商等新模式的价值。
对于技术和包容创新之间的关系,陆铭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某些行业的影响应做区分。商业模式创新应鼓励,而不正当竞争应打击。例如,叮咚买菜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对线下渠道的替代,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些平台利用其他业务利润通过交叉补贴压低价格,压缩其他平台生存空间,这是不正当竞争,不利于包容性创新。
陆铭教授强调,平台经济应塑造包容性创新的商业运作机制,优化流量分配机制,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线上社群可以为中小微商家赋能,实现价值提升。例如,商家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搭建销售渠道,减少对其他中间环节的利用。此外,中小微商家还可以在平台实现生态的交叠,形成创作生态、交易生态和社群生态。
算法推送机制的多元和包容也是平台经济塑造包容性创新生态的重要方面。小众群体通过小众算法可以更多被看见,产生额外的价值。以小红书为例,通过小众算法联结起来的消费者与达人之间的黏性更高,减少了信息差,提高了转化率。
最后,陆铭教授指出,平台与平台之间也应该实现包容性创新。在国家倡导和平台努力下,生态和生态之间正在相互打通交互,生态包容性有所增强。未来,数字基础工具互融、生态交叠的创新生态将诞生。
回顾过去30年,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形成了全世界最丰饶的数字生态,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这得益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线上丰富的场景、线上社群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线上平台应以更多方式有效促进包容性创新,成为“科技向善”的具体体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