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全国首家AI医院将于今年上半年面向公众开放,首批42名AI医生正进行内测。AI在医疗诊断中展现出高准确性,但也面临成本、数据隐私、安全、伦理等挑战。受访医生认为AI不会取代医生,应成为医生提升能力的助手。

  近期,“全国首家AI医院将于今年上半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家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倾力打造的AI医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内测,首批42名AI医生已整装待发。近年来,AI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其潜力巨大,令人瞩目。

  然而,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公众不禁产生了一系列疑问:AI的诊断结果是否可靠?AI能否真正取代医生?基层医疗机构能否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各大医院,亲身体验智慧医疗AI的应用,并跟随临床和科研一线的专家们探寻答案。

  现状方面,AI在医疗诊断中展现出了高准确性。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智能眼科问诊系统为例,记者通过填写预问诊信息和拍摄眼部照片,便能与“AI医生”进行语音对话,获得详细的问诊和生活方式建议。此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AICCS(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系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敏感性与特异性高达90%,已广泛应用于百余家医院。

  AI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还为医生减轻了工作负担。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AI已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全流程,显著缩短了患者从CT扫描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也进一步推动了AI在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然而,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AI系统的成本较高,基层医疗机构难以负担;另一方面,AI诊断的应用转化还面临着数据隐私、安全、伦理以及商业模式等四大方面的问题。此外,AI在医疗上的使用涉及生命安全健康等重大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对待。

  尽管AI在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受访的医生均认为AI不会取代医生。医生除了提供生理上的最佳治疗外,还应具备同理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人文关怀。此外,AI目前还无法产生新的医学知识,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对它进行评估、监控和学习提升。

  对于年轻医生而言,AI应成为提升个人能力的助手而非依赖的工具。使用AI后,医生可以从繁琐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临床和科研一线的实践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AI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