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提出2025年试点发行一万亿元的农村社会保障长期特别国债,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消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文/刘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委员)

新中国历经75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6年的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国民收入以美元计价已跃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更是稳居榜首。我国经济形态已从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不足,这既是幸福的体现,也是新的挑战。我国民众长期秉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生产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和城市化建设。原先的主要矛盾,如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出口和投资也逐渐趋于饱和。然而,个人消费,特别是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2022年中国家庭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7%,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8%和56%,远高于中国。为此,我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如2024年推出家用电器以旧换新政策,向个人消费者提供20%的中央财政补贴(单台补贴上限为2000元),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补贴品种范围。这些政策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认为仍需加大力度。基于此,笔者提出一项新的促消费措施,以供探讨。

2024年12月23-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5年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大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以及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等,以稳增长、调结构。会议还强调,要重点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包括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以大力提振消费。

为贯彻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笔者建议2025年试点发行一万亿元的农村社会保障长期特别国债。当前,债券市场应债能力强,筹资成本低。据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数据显示,2025年1月8日,十年期国债年利率为1.61%,30年期为1.87%,50年期为1.95%,均创历史新低。若相应减少地方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债券市场的应债压力将进一步减小。此外,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债待偿额约为30万亿元,GDP预计为136万亿元,国债占GDP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60%警戒线。即使加上40多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也远低于日本和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因此,当前增发国债的举债空间较大,市场应债能力较强,关键在于如何最大化发债资金的社会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和实际工作。从五十年代的全面土改到七十年代的土地承包制,使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农民生活保障提高的第一个台阶。随后,2003年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04年开始实施种粮补贴,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9年推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2020年完成的全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计划,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多个台阶,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显著。据统计,2023年城乡收入差别仍为2.39倍,其中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24年,除上海、北京外,大部分省市的城乡基础养老金每月不足400元,甚至有的不足200元。此外,城市居民中的大部分作为机关企事业职工,可享受税前由单位按工资20%提留补充入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政策,而农民则无此待遇,导致农民养老金政策性补贴远低于城市居民。

笔者初步估算,若每年发行一万亿元农村社会保障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分配方案可如下:一是用于增加我国农村户口60岁以上1.52亿老人的社保补贴,将其今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由平均每人每月170元增加到500元(已达此标准的省市则中央财政暂不再补贴),今年约需新增6000亿元财政补贴资金;二是为7.23亿农村户口的个人建立医保个人账户,每人今年打入500元财政补贴,共计3600多亿元。综合上述两项,今年约需新增财政资金1万亿元,可通过发行农村社保特别国债来筹集。

此方案若能每年持续实施,将大幅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有效缩小工农、城乡和区域差距,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治理精神,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将减轻农民生活负担,拉动中低收入阶层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提高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基尼系数。

有人可能质疑此方案会“养懒汉”。但应明确的是,我国农民曾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当前,我国工业品丰富,制造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一,有必要也有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若今年成功试发行农村社保长期特别国债,应认真总结经验,对债券发行的可持续性和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据推测,至203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占比可能再增加十个百分点,达到30%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因此,如按上述试点方案持续补贴,国债发行额应在1万亿元基础上每年增加500亿元。当然,未来我国人口逐年减少的趋势也将持续,若财政收入宽裕,可不发或少发债;若财政收支困难,可暂停发债和补贴,但需做好解释工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