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发证券发布宏观报告解读央行暂停买入国债政策,旨在稳定国债利率、稳汇率与防范金融风险。报告分析短期与长期利率影响,以及政策对权益资产的影响,认为整体偏积极影响。

财中社1月13日电近日,广发证券发布了一份宏观报告,详细解读了央行近期关于国债市场的政策调整。报告显示,2025年1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鉴于政府债券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并视市场供求情况择机恢复。

此次暂停买入国债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国债利率,进而达到稳定汇率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国债利率曲线显著下移,至2024年末,1年、10年、30年国债利率均已降至历史低位,分别为1.1%、1.7%和1.9%左右。这种偏低的利率环境不仅加大了汇率的利差约束,还可能使部分金融机构面临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倒挂的风险,进而加大利差压力,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央行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约谈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提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等要求。此外,央行还超季节性发行了600亿元离岸央票,进一步彰显其稳定市场的决心。

报告还指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只是其针对当前市场问题的一揽子组合拳中的一部分。央行还可能会通过降准、买断式逆回购等其他方式来替代投放流动性。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政策操作背后的政策态度。基于稳定汇率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叠加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的“防范资金空转”要求,央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可能会偏向于紧平衡。

在这种紧平衡的流动性管理下,DR007中枢和R007中枢可能会继续高于政策利率,从而有助于缓和短期限的中美利差,以稳定汇率。同时,偏高的资金利率中枢还能缩减金融机构加杠杆的carry,有助于防范资金空转。

报告进一步分析称,暂停买入国债对短期利率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利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此前央行买入的国债多是短期国债,对短期国债市场而言是明显的增量需求。然而,在暂停买入国债后,短期国债市场需求将减弱,金融机构对短期国债也会更加谨慎,因此短期国债利率中枢应会上移。

长期来看,央行调控利率防风险的态度以及通过利率曲线的传递,都可能对长期利率走势产生影响。公告发布后,长期利率一度上行,但由于风险偏好与基本面预期尚未显性改善,权益资产波动,长期利率又重新下行。然而,在政策态度已经相对清晰的情况下,下一阶段央行不排除会有进一步的政策行动(如卖出国债),长期利率走势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此外,报告还提到,若要稳定长期利率,央行可以使用预期管理、引导国有大行卖出国债、加强监管等工具手段。但由于前期多次调控并未有效改善利率走势,因此央行若仍采用现有工具,力度应有所放大;或是启用超预期的新工具。

中期而言,长期利率走势主要取决于基本面,尤其是融资需求较为集中的建筑业部门景气度。报告指出,在前期报告中已经提出名义增长中枢不足与短期结构不均衡是这一轮长期利率中枢走低的重要原因。而本轮政策已经明确传递出锚定名义增长、扩张内需的信号,这有助于修复增长中枢与结构。因此,在广义财政扩张、专项债负面清单管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地产成交止跌回稳的背景下,建筑业景气度可能会确认底部。这也意味着2025年长期利率的定价环境应不如2024年积极。

最后,报告还对权益资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发行离岸央票、暂停买入国债等措施稳定长期利率预期和汇率预期是稳增长、稳预期政策的一部分,对权益资产而言整体是偏积极的影响。同时,报告还指出下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信贷方面的政策。基于“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要求,在2025年年初实现一个积极的信贷和社融投放将是货币政策当前阶段的主要诉求之一。

(文章来源:财中社,图片链接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