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京沪相继发布脑机接口行动方案,计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推动脑机接口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多场景的落地应用,加速产业发展。

进入2025年,中国两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发布了脑机接口(BCI)行动方案,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1月8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公布了《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到2027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加速推动脑机接口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多场景的落地应用。

紧接着,1月10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了《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计划到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并引育5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

北京方案强调技术突破,而上海方案则更注重战略产品的推进。从国家层面来看,科技部已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并对脑机接口设备等高端医疗装备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实现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控制,颠覆了传统人机交互模式。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24.6亿美元。

上海在脑机接口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方面。上海方案明确提出以医疗级场景为核心,重点推进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

目前,上海已支持多家创新主体联合医疗机构开展运动控制、言语合成等侵入式、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研发与临床试验,并鼓励非侵入式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在侵入式BCI领域,运动解码是突破口,而Neuralink等公司已实现了实时运动解码,让瘫痪患者得以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上海博睿康医疗科技也完成了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临床试验植入手术。

BCI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被认为是语言解码,涉及多个脑区,解码机制更为复杂。脑虎科技已实现了实时中文和运动“双解码”的重大跨越。

在非侵入式领域,上海在康复、抑郁症评估等领域探索BCI产品的落地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启动了“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系统研发与临床验证”项目,研发助力老年人受损神经功能康复的BCI康复产品。

此外,上海零唯一思科技有限公司使用BCI技术开发了一款可识别人类情绪状况的情绪“X”光机,并发布了全球首个脑电大模型LaBraM。

随着科研的活跃、技术的突破、政府的重视和资金的涌入,脑机接口已成为热门领域。上海已形成了从需求方向供给方支持的良好生态,并计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检验测试平台。

上海还明确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决策咨询体系,促进产业发展。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