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此举旨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强化货币政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同时,央行强调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操作。

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月起将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并强调后续将根据国债市场的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此操作。

自2024年8月末以来,央行已连续5个月通过买卖国债操作来调节市场流动性,并引导市场的久期需求结构。这一新操作方案为央行与市场沟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使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市场状况和各方诉求,从而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和对宏观审慎的把控能力。

此次暂停国债买卖操作,是央行积极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央行对市场变动的敏锐感知和快速响应能力,有助于缓释市场风险。央行表示,暂停国债买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当前市场定价潜在风险的担忧。

一方面,短期利率的快速下行并向长端传导,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接近历史经验走廊的下方,投资性价比显著下降,市场过度预期了降息降准的空间。同时,市场的风险溢价偏高,使得利率政策在经济金融市场的传导运行中存在风险匹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信用创造。为此,央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多次提示低利率风险。

另一方面,货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保持适度宽裕状态,但市场主体的信用扩展意愿偏弱,导致大量流动性在货币金融市场空转,干扰了市场的风险定价。此外,国内利率下行态势加剧了人民币汇率压力,美债利率的连日走升以及美国最新就业数据的走强,使美联储的降息面临变轨风险,加之特朗普新政府的政策组合拳呼之欲出,央行在决策中更加重视稳汇率的重要性。

央行通过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及时感知和捕捉到市场的诸多变化,并与市场进行沟通对话,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央行此举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以打开降息降准空间为唯一表达,而是一种动态感知市场脉动的过程,尊重市场才是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央行与市场的良好沟通和其对市场的敬畏,是保持对市场敏感适应能力的基本保障。通过直接感知市场脉动,央行使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更具可预期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货币政策追求松紧适度的核心指标是让市场感到舒适,即货币政策的引导所带来的边际成本要低于政策实施前的市场边际交易成本,才能在货币金融市场发挥正向作用。

央行基于市场体感和脉动调节二级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思路,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试错成本,而且为政府与市场对话探索出了一条和谐路径。政策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偏好的合理表达,才能激发市场内生最敏感的神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