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法庭创新审理模式 促证券虚假陈述案双赢
AI导读:
深圳金融法庭创新使用“调审结合、以审促调”审理模式,成功促成一起涉及证券虚假陈述的上市公司与199名原告和解撤诉,既保护了投资者权益,又避免了企业绝境,实现了双赢多赢的结果。
在金融审判领域,关于“证券虚假陈述”的案件屡见不鲜,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金融法庭近期处理的一起案件却颇具典型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0年前后,国内光学光电领域的某龙头上市公司因遭受美国制裁,业绩急剧下滑,三年内亏损近百亿元。随后,因“业绩大变脸”,即公司发布的业绩快报与正式财报存在巨大差异,导致199名股民对其提起诉讼,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深圳中院金融法庭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采取了创新的审理模式——“调审结合、以审促调”。通过深入调查,法庭发现该公司因管理水平未能跟上快速扩张的步伐,未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导致信息披露违规,但主观恶性较轻。因此,法庭决定促成上市公司与199名原告的和解,最终双方签署和解协议,案件全部撤诉。
该上市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是苹果、华为等手机摄像头的重要供应商。然而,2019年初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盈利超18亿元,几个月后正式发布的财报却显示亏损上亿元,引发股价连续下跌。此外,受国际市场准入机制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连续三年巨额亏损。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新司法解释的出台使得案件受理标准发生变化,法院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进行调查取证和审理工作。其次,如果简单判决,将加剧企业资金困难,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退市、破产,对投资者、企业和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秉持服务高质量发展、护航实体经济的一贯理念,深圳中院金融法庭明确了“既保护投资者权益、又避免企业绝境”的思路。通过分批、分类、分组等方式开展调解工作,法院选取代表性案件开庭审理,厘清法律责任等相关争议问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损失测算,为投资者提供精细、量化的赔偿标准;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和深入细致工作,成功促成上市公司与全部原告的和解。
目前,该上市公司已走出困境,成为华为、小米以及赛力斯等手机、可穿戴设备及新能源车的供应商,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股票市值增长超300%。这一案件不仅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双赢多赢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对此案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该案中深圳中院金融法庭创新使用“调审结合、以审促调”证券群体诉讼审理模式,既保护了投资者权益,又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多赢、共享、普惠、包容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全国法院系统全面复制、推广。
刘俊海还强调,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法治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案件的成功处理,体现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温度,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图片链接保留原样,未做修改或删除)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