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财政部推出12万亿元化债方案,包括债务置换等政策,以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随着政策实施,基建资金挤兑得到缓解,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提升。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为有效应对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部于近期出台了一揽子化债方案,规模高达12万亿元。其中,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增加6万亿元债务置换议案,标志着化债行动进入新阶段。

据财政部副部长廖岷透露,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于去年12月18日全部发行完毕,且大部分地区已使用完毕;而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工作也已启动。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基建资金的挤兑压力,为基建投资提供了新的动力。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指出,随着“化债+增加刺激”政策的实施,2025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财政部首次正式公布了隐性债务余额,达14.3万亿元,并推动债务管理向规范透明转变。随着2万亿元置换债券的发行完毕,债务透明度大幅提升,“松绑减负”效果逐渐显现。王建凡司长表示,置换政策降低了地方债务成本,减轻了还本付息压力,并改善了区域金融环境。此外,置换政策还为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

财政部将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落实置换工作要求,并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阻断地方违法违规举债途径。解运亮强调,“化债”不等于“还债”,重点是“显性化”和化险,通过债务置换减轻当前债务压力。

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财政部还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廖岷表示,目前大部分政策措施已出台实施,仍有部分政策正在研究中。同时,财政部还在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优化债务结构,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近日,国办印发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支持地方政府进一步用好专项债券,发挥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廖岷表示,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债券规模,支持“两重”项目,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