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意在稳定债市与汇率
AI导读:
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政府债券市场需求旺盛,决定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旨在通过聚焦国债收益率,实现债市稳定和汇率提振的双重目标,同时缓解债市做多和汇市做空情绪。
本报评论员胡光旗
1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需求旺盛导致供不应求,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未来将根据国债市场供求情况择机恢复。公告发布后,国债收益率迅速攀升,离岸人民币汇率快速上扬,有效遏制了债市做多和汇市做空情绪,缓和了两大市场资产价格和预期的单边自我强化趋势。央行此次策略以预期引导为核心,通过聚焦国债收益率,旨在同时实现债市稳定和汇率提振的双重目标,展现出“一石二鸟”的智慧。
央行此举背后有三大考量。首先,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经济数据向好,美债利率上升,中美利差依旧存在,汇率贬值压力持续。具体数据显示,1月9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为4.27%,近期围绕4.3%波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024年12月9日的4.15%升至4.68%。美国经济数据与美债收益率的共振强化,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压力。其次,央行在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新闻稿中,针对稳汇率罕见提出“三个坚持”,表明其维护汇率稳定、守住目标区间的决心。自2024年9月26日起,汇率开始阶段性贬值,目前已达7.3324,超出央行预期区间,此时进行预期引导正当其时。最后,债市做多情绪高涨,累积了利率风险和价格回调风险。目前,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跌至1.6%和1.9%左右,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针对上述原因,央行以提升国债收益率为核心,推动收益率上行,既抑制债市做多情绪,又缩小中美利差,提振汇率,实现双重目标。展望未来,汇率仍面临持续调整风险。美联储最新的货币政策纪要及官员讲话释放“鹰派”信号,表明其倾向于维持限制性利率立场,打压降息预期,人民币汇率外部压力依然严峻。同时,我国2024年全年CPI增幅仅为0.2%,显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央行统筹内外均衡的难度加大。为解决国内均衡问题,财政政策需加大力度,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
经过1月3日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新闻稿、《金融时报》的预期引导文章,以及1月10日暂停买入国债的公告,市场应重新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解析其整体结构。2024年,央行多次提及长期利率单边下行累积的系统性风险,但趋势仍在持续,风险仍在累积。原因在于市场提前透支了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对降准降息抱有过高期待。以年初公告为契机,债市和汇市的投资机构可考虑适当出清,调整久期或持仓结构。特别是春节将至,债市受增量资金推动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央行调节汇率的手段丰富,将汇率稳定至合意区间并非难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