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旨在加速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服务供给,提出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明确居家养老等功能定位、推动银发经济等举措。

数据来源:民政部等

制图:张丹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旨在加速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发布会,详细解读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相关举措。

构建城乡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会上透露,按《意见》规划,养老服务网络将于2029年基本成型,至2035年更加完善。通过不断建设,养老服务网络将更加紧密,全面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唐承沛指出,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改革举措,符合县(区)作为国家治理基本单元的定位,契合养老服务基层化的特点,有助于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使大多数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

在县级层面,将依托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立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发挥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和资源协调等功能;在乡镇(街道),将依托现有敬老院和优质民办养老机构等,改造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转介和资源链接等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一站式”窗口和资源信息平台;在村(社区),将采取“中心+站点”模式,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互助型养老服务站点,强化日间照料、学习娱乐、上门服务等功能,成为老年人家门口的服务站。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问题作出回应,表示将大力发展助餐、助浴、助医等农民急需的服务,加强对困难家庭中老年人的帮扶,防范返贫致贫风险,特别关注农村留守、高龄、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常态化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明确三大养老服务功能定位

目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意见》以推动三类养老服务协调贯通为重点,明确其功能定位,加强其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中的联动,让老年人在家庭、社区、机构都能享受便捷服务。

唐承沛强调,要巩固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推动更多专业化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舒心。同时,《意见》提出扩大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衔接,使老年人需求在社区得到及时响应。

虽然机构养老服务老年人数占比不高,但其功能作用不可替代。截至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已达40.4万个。《意见》在原有“机构为支撑”、“机构为补充”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机构养老的“专业支撑作用”,对机构养老进行更清晰的定位,要求养老机构在集中照护方面更加专业,积极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表示,将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推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

《意见》还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养老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指出,随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大幅增加,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年人与年轻人消费边界融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悦己消费,成为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关键群体。银发经济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有关部门和地区已推出一系列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举措。

刘明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推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做强主体,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培育银发经济龙头企业,推动银发经济向多元业态发展;做优产品,引导经营主体匹配细分市场,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和适老化水平;做大规模,促进养老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服务。

此外,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2019年至2024年,全国财政在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负责人葛志昊表示,财政部门将继续指导各地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