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从2024年12月15日起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畴,标志着个人养老金投资领域得到拓宽。然而,尽管开户热情高涨,但投资热情却相对冷淡,需理性看待。

人社部等多部委于去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24年12月15日起,将指数基金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畴。这一举措标志着个人养老金的投资领域得到了拓宽,覆盖了更广泛的投资市场主流品种,为养老金注入了新的投资活力。

该政策的出台,被视为中国版401K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推动我国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强化养老第三支柱的作用,以及促进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类投资市场的稳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尽管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热情高涨,但投资热情却相对冷淡。自2022年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已有约7000万劳动者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规模相当可观。但遗憾的是,实际投入资金进行投资的账户比例却较低,不到20%,大量账户处于闲置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收入群体更有吸引力,而大多数劳动者因收入未达到一定水平,难以享受到明显的税收优惠,反而受到投资约束,导致投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人养老金的提取限制,使得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人们为了保持资金流动性,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三是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投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年化收益率普遍低于银行理财产品,导致投资者对盈利能力不满,选择停止投入。

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扩大投资范围、调整管理制度等,以适应市场实际,满足劳动者需求。同时,应澄清的是,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对象的扩大并非“救市”措施,其对股市的资金贡献有限。

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期待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劳动者,实现养老保障的目标。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