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1月起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旨在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此举意在避免进一步压低债市利率,防止市场过度投机,同时稳定市场预期和人民币汇率。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决定自2025年1月起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央行指出,由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相对紧张,为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并视市场情况择机恢复。

去年8月,为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央行启动了国债买卖操作,旨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据统计,自去年8月至12月,央行分别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央行去年8月以来每月维持国债净买入,但去年12月长债利率快速下行至1.6%的中枢水平。央行此次暂停买入国债,意在避免进一步压低债市利率,防止市场过度投机。

明明进一步分析称,央行此举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机构持仓过度集中长久期品种,累积利率风险;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央行调控收益率曲线,旨在避免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加深,防止资本外流加剧。在2025年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下,央行对债市利率稳定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将推升利率,而是力求在低通胀环境下,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同时避免其过快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公告仅提及暂停买入操作,并未涉及卖出操作。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调节债市供求关系,遏制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和人民币汇率。

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的现象,明明认为,去年12月国债净融资规模较低,而今年1月已公布的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计划相对平稳,叠加保险等机构年初配债需求季节性抬升,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冯琳则指出,若后续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将趋于平衡,央行有望恢复国债买入操作,继续发挥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作用。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