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决定自2025年1月起,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旨在抑制利率过快下行。此举引发债市波动,收益率曲线整体平坦化上行,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需防范回调风险。

蓝鲸新闻1月10日讯(记者敖玉连)近期,债市做多热情高涨,推动国债收益率不断刷新低点,引发央妈出手调控。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供不应求现象持续,央行决定自2025年1月起,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未来视市场供求情况择机恢复。

公告发布后,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平坦化上行趋势,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触及1.67%,较公告前上行约3个基点。随后,市场情绪逐渐稳定,收益率有所回落。截至1月10日收盘,国债ETF普遍下跌,其中10年期国债ETF下跌0.18%,30年期国债ETF下跌0.10%。

回顾过去一年,央行曾多次采取措施为债市降温,包括警示长债收益率过低、下场借债、约谈并处罚激进交易机构等,但效果有限。2024年年底,基金、银行理财子等机构抢购国债,再次导致收益率快速下降。

此次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旨在进一步向市场传递抑制利率过快下行的信号。多机构分析认为,此举与央行去年以来的调控思路一脉相承。

永赢基金指出,由于1月财政供给暂未放量,货币宽松配合的压力减轻,且市场流动性相对平稳,为央行进一步调控债市提供了良好时机。央行通过“阶段性暂停”和“择机恢复”的措辞,为短期操作预留了更多灵活空间,同时大概率不会是长期暂停。

数据显示,2024年8月至12月,央行净买入债券面值合计达1万亿元,为市场提供了中长期流动性。其中,买入的主要是短久期国债。因此,机构认为,暂停买入国债对短债的影响可能大于长债。

万家基金熊义明分析指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后,短期限国债与国开债的利差或将回归合理位置。此外,多位固收人士认为,债券市场短期资金面、政策面的不确定性较强,债基需要防范回调风险。

永赢基金表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后,曲线短端会阶段性面临一定调整压力,需观察市场赎回动作。同时,华南某固收人士透露,债市“严监管”预期升温,已引发部分交易盘卖出,短期债市可能会有一定震荡。

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刘洋分析认为,2024年12月国债利率下行幅度已系统性反应了降息预期,1月债市波动性预计会显著放大。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