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中国eVTOL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举行,聚焦低空经济。会上透露,尽管面临适航周期长等技术挑战,但各家主机厂商仍坚定推进商业化进程,通过先行飞行测试为最终商业化铺路。同时,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确定性订单不断涌入eVTOL行业。

近日,2025中国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创新发展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会上,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尽管面临适航周期长、技术迭代频繁等挑战,但各家主机厂商仍坚定推进商业化进程,通过先行飞行测试为最终商业化铺路。

据民航局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共颁发6个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新增实名登记无人机110.3万架,运营单位总数突破2万家,累计飞行时长达2666万小时,同比增长15%。这一数据增长反映了低空航空器市场的快速发展。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嘉认为,飞行时长的增加是低空航空器验证安全性的必要步骤。他强调,eVTOL等低空航空器的安全性不仅依赖于设计和理论推算,更需要通过大量飞行实践来验证。这些实践数据,即便是从载物飞行或隔离空域中获得的,都将为后续的载人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多家主机厂商已完成eVTOL的研发制造,如何加速进入密集飞行测试阶段成为共同目标。按照相关法规,航空器需取得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后方可起飞。北京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渊指出,目前大多数主机厂商正在推进适航证申请,同时我国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

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徐安透露,自2023年10月完成首轮试飞以来,公司一直在推进常态化试飞工作,几乎每天都进行飞行测试。他表示,eVTOL的适航取证时间相对较短,与民用客机长达十多年的适航取证时间相比,eVTOL五至六年的取证时间已算迅速。

随着试飞迭代不断推进、适航证逐步取得,商业化运作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付常银透露,确定性订单正不断涌入eVTOL行业,这进一步体现了eVTOL厂商的商业化进程。今年1月,南航通航与上海沃兰特航空正式签订了中国首批高等级商用客运eVTOL确定订单。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约为32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95亿元。然而,eVTOL能否复制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奇迹,仍需更多时间和耐心。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授、低空航空器适航验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闫峰指出,航空产业的培育周期比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等行业要长得多。

从国际市场来看,德国的两家eVTOL独角兽Volocopter与Lilium在2024年年底均因资金问题宣布破产。但徐安认为,这些优质资产只是暂时遇到困难,无论是收购还是重组,它们被持续开发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资本是否有耐心陪伴企业度过这一复杂的迭代过程。

闫峰还指出,尽管2024年低空经济备受关注,但已有部分资本开始撤离,这反映出行业正在降温。他预测,2025年对于低空经济来说将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