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解读与市场展望
AI导读:
文章解析了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探讨了市场对降息降准的预期及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同时提醒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与风险。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这一表述随即在市场上掀起了对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的广泛期待。然而,近期利率的快速下行及对降息幅度的预期,似乎反映了市场对“适度宽松”的片面解读。
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关键。2025年,货币政策的宽松亦有其边界。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适度”不仅涵盖适时降息降准,还涉及多种政策工具的运用,旨在维护市场流动性。这一政策的实施节奏需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市场动态灵活调整。
回顾过去三年,货币政策通过多次降息降准,有效推动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从数量指标看,除2021年受疫情基数影响外,社融和M2增速均高于GDP增速。
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明确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旨在为经济的持续回升提供金融支撑。这一政策取向具有连续性,未发生改变。
同时,市场普遍认为,2025年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需客观看待当前的内外部约束。平安证券分析指出,银行净息差和汇率是影响降息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汇率方面,央行在2024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上对汇率的表态坚决,加之外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政策需保持灵活性。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适度”在执行手段上体现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这不仅要通过降息降准,还需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2024年以来新增的政策工具为创设更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提供了基础,形成货币政策的“组合拳”,提高了逆周期调节的有效性,并增强了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性。
东吴证券认为,2025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度”体现在多种政策工具的并行使用上,新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存量的结构性工具与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共同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
综上所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2025年将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以及宽松的融资环境,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为经济的持续回升提供金融支持。东吴证券强调,“适度宽松”并非“大水漫灌”或“零利率”,适宜的利率水平是维持良好金融环境的关键。在经济增长维持5.0%增速的背景下,适度的降息可以激发市场融资需求和经济活动,但若过度降息,则可能产生“资源错配”和“脱实向虚”等负面影响。
因此,市场分析建议投资者应理性看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市场波动增大,需警惕债市行为同质化背后可能隐藏的市场风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