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我国货币政策基调重回适度宽松,将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重点支持消费,为提振消费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增长。

作者:董希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

标题: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新动向:加大对提振消费的支持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 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市场流动性充足,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实体经济获得更好支持。展望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形成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组合,重点转向支持消费,为提振消费营造更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优化调整,发出了明确政策信号,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总量上,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充裕。结构上,设立再贷款专项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引导金融精准支持。价格上,多次降低政策利率,LPR大幅下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此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一步畅通,利率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汇率保持稳定。特别是2024年9月下旬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增量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和房地产金融政策优化,市场反应积极。2024年货币政策调整力度超预期,为近十年来最大,货币政策实际上已转向适度宽松。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是在2008—2010年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当前,国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欧美经济体步入降息周期,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更大。因此,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重回“适度宽松”,将有助于加强预期管理,提振市场信心。

2025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朝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提前预调,助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二是继续实施降准降息,保障流动性充裕,降低成本。三是运用好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特别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消费金融的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列为2025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并部署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因此,货币政策支持重点将从投资转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增长。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消费金融对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商家经营业绩有积极作用。2025年,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提振消费的支持。人民银行已多次表示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下一步,可研究出台更多支持消费金融的政策,如创设支持提振消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消费信贷成本;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资本占用和风险权重,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拓宽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消费信贷投放能力。

然而,提振消费的根本之策在于稳定就业和提高收入。因此,还应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负。同时,需关注银行息差缩窄压力,保持金融稳定和安全。建议2025年LPR降幅保持在合理范围,并与政策利率实行非对称下降。银行应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各类成本。

货币政策作用有限,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因此,需要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