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报告:中国经济转型阵痛中寻机遇,出口模式加速转型
AI导读:
罗兰贝格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阶段,面临消费市场信心脆弱等挑战。报告提出2025年出口挑战加剧,中国出口模式正在转型。同时,报告对中企和在华跨国企业提出了应对建议。
在1月9日罗兰贝格发布的《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发布会上,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总裁戴璞(Denis Depoux)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正经历转型的阵痛。疫情结束后,中国消费市场信心依然脆弱,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意愿。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全球经济疲软等国际因素,也为中国经济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然而,戴璞认为无须过度悲观。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出口与国内生产的比值以及进口占贸易的比例均逐渐降低,表明国产商品越来越被本土消费者接受,中国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升级。同时,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和实用价值上持续提升,技术不断创新与突破,使得曾经大量依赖进口的产品与技术已实现了国产替代。现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实用、绿色等理念。
报告提出,2025年中国将面临更多出口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容易受到全球动荡局势的影响,面临更多贸易限制措施。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口模式正在转型,主要围绕目的地、产品和贸易模式三个维度展开。中国更多转向了全球南方市场和欧洲市场,中欧经贸合作可能会获得新的推动力。中国逐渐从“老三样”转型到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推动中国向价值链上游迁移。未来,这一模式可能进一步过渡到与能源转型、半导体、高端制造相关的下一代“新三样”。
随着传统出口模式遇到挑战,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全球化模式,如在国外建设生产与物流基地服务海外市场。2023年,中国境外绿地投资金额较前一年翻了三倍。面对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绿地投资可通过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方式缓和贸易冲突。未来,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在西半球建立横跨欧洲和非洲的电池生产流程。
报告对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提出了建议。中企需顺势而为,调整商业模式,分散与降低风险,制定清晰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目标市场,通过海外投资化解风险。同时,建立共赢关系,提升自身运营水平和优化成本。对于在华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既是具有强大韧性的巨大市场,也进入了充满挑战的转型期。在华跨国公司需要灵活调整商业模式,提高运营水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退出、减少依赖、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等战略选项。
戴璞建议,降低风险的方式包括优化商业模式、分散供应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本地合作关系等。加码中国市场的方式包括增加投资服务中国市场,强化本地化发展,采用更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与渠道,充分掌握中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