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以及分析师对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解读。文章指出,降息降准需适度,多种政策工具需协同配合,以维护市场流动性和经济持续增长。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市场反应迅速,市场利率显著下行,特别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一路下滑至当前的1.60%左右,下行幅度高达40BP。同时,市场与政策利率之间的利差也缩减至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且长期债券利率与短期7天期逆回购利率之间出现了罕见的“倒挂”现象。

东吴证券资深分析师芦哲指出,市场利率的快速下行和对降息幅度的过度预期,可能反映出市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片面解读。芦哲强调,2025年的货币政策宽松应有“度”,这“适度”不仅涵盖适时降息降准,还涉及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以维护市场流动性。

芦哲进一步阐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应量需合理,利率水平保持低位,融资环境宽松。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采取“大水漫灌”或“零利率”政策。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需要适宜的利率水平,降息同样需要把握“度”,确保利率水平与经济形势动态匹配。

芦哲还提到,在2024年至2025年经济增速维持在5.0%的背景下,适度的降息可以激发市场融资需求和经济活动,提振增长和通胀预期。然而,若利率过低,超出“适宜”范围,则可能引发资源错配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等负面效应。因此,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也应是正常、适度的货币政策,过度降息降准可能会损害经济增长前景。

平安证券分析师刘璐同样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他提到,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3%的历史低位,可能对降息构成一定制约。同时,汇率因素也是影响降息和降准的重要因素之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中提出的“三个坚决”,凸显了央行对汇率稳定的坚定立场。

此外,外围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国内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2024年12月以来,美国通胀数据依然强劲,美联储立场边际转鹰,美元指数创年内新高,外围金融市场波动显著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政策需要保持灵活性,以应对可能的挑战。

在执行手段上,“适度”也体现在提供更多流动性的方式上。芦哲表示,除了传统的降息降准外,还需要运用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进行协同配合。2024年以来新增设的政策工具为创设更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提供了更好的操作基础。这些政策工具与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一起,形成了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不仅提高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有效性,还增强了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同性。

芦哲总结道:“2025年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将体现在多种政策工具的并行使用上。新创设的流动性调节工具、存量的结构性工具与传统的降息降准操作将共同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优化。”(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